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8章 这口气也太大了吧!(2)

动,完全契合了上级精神,只要方案足够详实、有说服力,我相信学院层面一定会给予重点支持,甚至可以申请专项资金。”

“还有社会赞助,不能像办晚会那样去找快消品公司,而是要精准对接我们的目标群体。比如国内顶尖的几家律师事务所,他们为什么会赞助我们?”

“因为这个论坛,是他们进行品牌宣传、吸引顶尖法学人才的绝佳平台,我们可以把他们的logo印在所有宣传材料上,甚至可以邀请他们的合伙人来做分论坛的嘉宾。这是一笔双赢买卖。”

他寥寥数语,就将经费问题从一个死结,变成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棋局。

接着,陈捷擦掉“经费”,写下了“嘉宾”。

“关于嘉宾问题,这确实是成败关键。我的想法是,分层次、成体系地邀请。”

“核心嘉宾,也就是主论坛的镇场人物,可以尝试通过学院,去邀请一两位参与过国家重要立法工作的、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或者已经退休的、在法学界有巨大影响力的前高级官员。”

“对于他们来说,参与一个由顶尖学府的后辈们举办的、旨在回顾法治进程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和情怀,并非不可实现。”

“中坚力量,也就是各个分论坛的发言人,可以面向更广泛的群体。”

“比如,邀请正在冉冉升起的法学界中青年学者,他们需要发声的平台,邀请在司法改革一线工作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他们有鲜活的实践经验。”

“还可以邀请像我刚才说的,来自顶级律所的合伙人,他们能带来市场的视角。”

“最重要的是,还可以邀请一些杰出校友,燕大法学院的校友遍布全国各行各业,其中不乏身居高位者,以‘回母校与师弟师妹交流’的名义,邀请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

陈捷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他不是在空谈理想,而是在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最后,陈捷写下了“受众”,说道:

“至于会长担心的学生参与度问题,我认为,不能低估了燕大学子的思想深度和政治热情,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和包装。”

“不能把它办成一个沉闷的学术报告会,可以设置多个贴近现实的分论坛,比如三十年住房制度改革中的法律问题、从赤脚律师到红圈所,华国律师行业变迁、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这些话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