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化的,其中涉及到法治的合法性基础问题。我个人认为,华国法治的合法性,根植于人民的政治认同,这与西方主流规范主义法学,有所不同。”
“但我的这个观点,在学院里引起了一些争议,有老师认为我这是政治学,不是法学。”
“所以,我想请教罗老,法学研究,到底应不应该,能不能,与政治现实相结合?我们青年学子,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是应该坚守象牙塔的纯粹,还是应该直面华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
陈捷没有问自己的论文对不对,而是将问题上升到了法学研究的方法论之争,上升到了青年学子的治学道路选择。
这已经不是一个私人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问题。
像罗老这样一生致力于将法学理论与华国实践相结合的大家,听到这样的问题,一定会感同身受,也一定会做出回应。
果不其然,两天后,法学院内部论坛上,一篇由罗文博院士办公室授权发布的短文,被置顶到了首页。
标题是——致燕大法学青年学子的一封信。
信中,罗老用一种语重心长的口吻,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治学经历,他强调,法学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真正的法学大家,必须“植根于华国大地,解决华国问题”。
他痛心疾首地批评了当前学术界一些人“言必称希腊,唯西方马首是瞻”的错误倾向,鼓励青年学子要有勇气,有担当,敢于提出华国自己的理论,构建华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信的最后,罗老特别提到:
“听说最近有同学因为论文选题过于关注现实,而受到了一些非议,我倒认为,这恰恰是值得肯定的,我们的学术研究,如果脱离了国家发展脉搏,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那还有什么生命力可言?”
这封信,虽然没有点任何人的名,但在法学院内部,却无异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所有人都知道,罗老这是在为那个叫陈捷的学生,公开站台!
一时间,整个法学院议论纷纷。
而始作俑者陈捷,却仿佛没事人一样,依旧每天泡在图书馆,完善着自己的论文,对外界的波澜,不闻不问。
所有的铺垫,都已完成。
接下来,就等着答辩会那天的最后决战。
毕业论文答辩日,如期而至。
法学院一间庄严肃穆的会议室里,答辩委员会的五位教授,悉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