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第54章 陈捷在研究室的学习生活(3)

的每一次重大决策进行着无声对话。

他看到了成功,也看到了曲折,看到了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看到了基层执行中的种种偏差。

这种以上帝视角复盘历史的感觉,让他对权力运行逻辑、政策制定的艺术,有了远超上一世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而陈捷的谦逊与好学,也很快赢得了处里所有老同志的好感。

文稿二处的老张,是国内宏观经济史的专家,陈捷便时常拿着一些关于建国初期经济政策的资料,虚心向他请教。

“张老师,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当年我们要在已经有了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基础上,还要提出大干快上的口号?这在客观上不是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经济结构失衡吗?”

面对陈捷这种学生气十足的问题,老张总是乐于解答。

他会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国内的赶超心态、以及领导人个人风格等多个角度,为陈捷细细剖析。

而陈捷总能在解答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那您说,这种热情驱动的经济模式,背后反映的是不是一种我们民族性格深处,对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焦虑?这种焦虑,在今天,是不是依然以某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这种举一反三、直指本质的追问,常常让老张这样的老专家都陷入沉思,继而对这个年轻人的悟性赞不绝口。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