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任务,主要是协助我,做一些资料整理和会议纪要工作,同时,也多听多看多学。”
这个安排,既给了陈捷参与的机会,又没有把他放到核心位置,算是用心良苦。
“是,林处。”陈捷站起身,平静地回答。
上一世的他,除了是法学博士,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燕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博士,他对华国经济未来几十年的走向,对那些即将深刻改变国家命运的经济理论,了如指掌。
但这个秘密,他不能说。
他现在的人设,是一个法学出身,对经济问题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门外汉”。
陈捷要做的,不是直接抛出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要像一位棋手,通过看似无意的落子,不动声色地,引导整个棋局走向。
攻关小组很快成立。
林南东知道自己处里缺乏真正的经济学专家,于是,他从隔壁的国际局,借调来了一位年轻研究员,高健。
高健,三十岁出头,人大经济学硕士毕业,在研究室工作了五六年,一直不温不火。
他为人踏实,理论功底扎实,但思想有些刻板,缺乏亮点,写的报告总是四平八稳,不出彩,也不出错,属于那种领导用着放心,但绝不会重用的老黄牛型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