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都像一块块沉重拼图,在陈捷脑海中,逐渐拼凑出一幅真实而残酷的东北经济生态图景。
这片黑土地,病得很重。
它的病根,既有产业结构单一、体制机制僵化的历史原因,更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那份失落尊严和迷失方向感。
陈捷将所有的见闻和思考,都默默地记在心里,他很少发言,但每一次提问,都精准切中问题要害。
他的问题,从不涉及对错,只关乎本质。
渐渐地,连郑学斌在遇到一些想不明白的问题时,都会下意识地问一句:
“小陈,你怎么看?”
调研最后一天,辽省和奉天市的主要领导,在省政府招待所,举行了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听取调研组初步反馈。
会议由辽省发改委的一位副主任主持,奉天市这边,则由一位主管经济的副市长带队出席。
会议室里,气氛客气而疏远。
地方官员们,对于这些来自京城的“钦差”,心中充满了复杂情绪,既希望他们能带来资源和政策,又害怕他们不接地气,胡乱指挥。
郑学斌作为调研组组长,代表小组,将他们这几天形成的初步思路,进行了汇报。
他重点阐述了“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的总体构想,并结合几个典型案例,分析了其可行性。
他的汇报,专业、严谨,充满了理论深度。
地方官员们听着,频频点头,但眼神中,却大多是礼貌性赞同,真正听进去的,似乎并不多。
汇报完毕,进入交流环节。
省发改委副主任,说了一通“感谢调研组为我们传经送宝,你们的建议高屋建瓴,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之类的官样文章。
其余官员,也大多是附和几句,场面话滴水不漏,但就是不涉及任何具体问题。
这是一种典型的软抵抗。
你们说的都对,我们都赞同,但具体怎么做,我们有我们的难处,你们不懂。
郑学斌和林南东都看出了这种软抵抗,心中不免有些着急。
如果不能与地方达成共识,那他们的报告写得再好,也只是一纸空文。
就在这时,一个一直沉默着的中年官员,缓缓开了口。
他就是奉天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胡瑞平。
陈捷目光,瞬间被他吸引。
胡瑞平,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