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极大被动。”
“上面很重视,要求我们研究室,尽快拿出一份有深度、有预见性的报告,分析当前网络舆论的特点、风险,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陈捷点了点头,心中了然。
他当然知道林南东说的是什么。
从“躲猫猫”事件,到“邓玉娇”案,再到后来的“我爸是李刚”,在未来几年,一系列由网络引爆的公共事件,将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它们将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也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关水平。
可以说,谁能看懂网络,谁能驾驭舆论,谁就掌握了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里,社会治理的主动权。
“这个课题,周主任亲自挂帅,但具体工作,还是由我们二处来主抓。”林南东看着陈捷,眼神中带着一丝期许,“这个题目,很新,也很虚,没什么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处里几个老同志,对网络这块都不太熟,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这是在直接向陈捷问计了。
经过几次合作,他早已对陈捷那份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产生了极大的信任。
陈捷沉吟片刻,没有直接提想法,而是道:
“林处,您觉得,我们现在面对的网络舆论,它最大特点是什么?”
林南东想了想,说道:
“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情绪化,非理性?”
“您说的都对。”陈捷点了点头,“但我觉得,这些都是表象,它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结构。”
“颠覆了传播结构?”
“是的。”陈捷点头,“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一对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是由少数权威机构(比如报社、电视台)垄断的,普通人,只是被动接受者。”
“但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bbs和未来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变成了‘多对多’的,是去中心化的,是网状的。”
“每一个普通网民,都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成了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他们手中的鼠标和键盘,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麦克风效应。”
“这就意味着,过去那套靠封堵、删帖、发通稿的传统舆论管控模式,正在迅速失灵。”
“因为你堵不住,也删不完,越是删,网民就越是好奇,越是反感,反而会激起更大范围传播,这在网络上传播学上,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