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直接受益者,心中跟明镜似的。
“这个陈捷”
一次私下聊天时,周海看着窗外,感慨道:
“他已经不是我们研究室的联络员了,他现在,是我们整个研究室的信息雷达和思想前哨。”
林南东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陈捷的存在,让综合局的工作,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总能领先半步,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
这种“领先半步”的默契,对于一个顶级智囊机构而言,是无价之宝。
时间的车轮,从不停歇,悄然驶入了2010年。
对于整个华国而言,这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四万亿强心针刺激下,经济数据一片飘红,但也暗流涌动,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的一年。
对于陈捷而言,这是他来到中央政策研究室的第二年,也是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京城的春天,总是来得悄无声息。
窗外,府右街上的老槐树,不知何时已抽出嫩绿新芽,给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平添了几分生机。
文稿二处的办公室里,气氛一如既往的安静而压抑。
键盘的敲击声,如同寺庙里永不停歇的木鱼,构成了这里唯一的主旋律。
每一个字符落下,都可能在未来,演变成影响国计民生的政策条文。
陈捷坐在角落里那张熟悉的办公桌前,正全神贯注地撰写着一份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部参考资料。
这份稿子很难写。
“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概念,在2010年,还只是一个刚刚被提出的、略显模糊的顶层构想。
它具体包括哪些领域?
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如何避免重蹈当年“大干快上”的覆辙,防止一哄而上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
陈捷的笔,在草稿上时而飞舞,时而停顿。
他的大脑,正在将脑海中那些来自未来的、关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演进脉络,与当前2010年的技术基础、政策环境、国际格局,进行着高速的、无比复杂的碰撞与重组。
他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把未来的答案抄写下来,而是要用符合当下语境的逻辑,去推导出那个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