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想办法去拓宽道路,或者修建一个地下停车场,这些方法虽然也能解决问题,但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和漫长施工周期。
而陈捷的“错峰、共治、定区”,几乎不花一分钱,却能立竿见影。
如果是他来处理红星村问题,他可能会选择直接跟村民代表谈判,或者动用一些强硬手段,先将局面控制住。
但陈捷的“分化、救助、施压”,却是在无形之中,化解了矛盾,赢得了人心。
这个年轻人,思考问题的维度,似乎天然就比自己高出一个层次。
蒋海山心中那股仅存的不甘和怨气,在这一刻,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所取代。
那是一种棋逢对手的兴奋,也是一种对强者发自内心的敬佩。
他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陈捷办公室的号码:
“陈镇长,是我,蒋海山。”
“蒋镇长,您好。”
“晚上有时间吗?镇东头新开了一家不错的农家菜馆,我想请你,尝尝我们本地的特色。”蒋海山发出了邀请。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向陈捷示好。
陈捷在电话那头笑了:
“蒋镇长太客气了,应该是我请您才对,您是前辈,是老师。”
“就这么定了,晚上六点,我来接你。”蒋海山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另一边,陈捷放下电话,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与蒋海山之间那层看不见的坚冰,已经开始融化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成了安宜镇政府大院里,许多人感受深刻的一段时光。
在陈捷带动下,整个镇政府的运转效率,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安宜镇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市场经济的快节奏倒逼出来的。
这里的干部,习惯了跟精明商人打交道,习惯了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项目、抢资源,他们不缺执行力,缺的,只是一个清晰、高效、并且公正的决策核心。
而陈捷,恰好就成了这个核心。
他批示下去的文件,每一件都条理清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并且附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镇中心小学门口的交通拥堵问题,在一周之内,就得到了根本性改观。
错峰放学的制度被严格执行,穿着红马甲的家长志愿者们,成了校门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划设的“即停即走区”和“限时停车区”,让原本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