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光三年九月十三夜,爆发了雍州牧谢瑜府邸遇袭的事件。
九月十四日,中枢召开廷议,就此事向监察司和内卫府问责,说穿了就是要让重光帝给出一个说法。
虽然这两年帝党已经占据了一些要职,但在整个中枢里依然还是三大派系为主流,少数进入中枢的帝党成员改变不了局面。
按照大夏的祖制,凡是选拔能够列入中枢成员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中枢以及皇室成员、各王公侯爵共同参与的朝会推选,并不是皇帝一言而决,所以帝党要想在中枢里占据优势并不容易。
这也是太祖皇帝制定的策略,是历代前朝都没有过的措施。
就拿前梁为例,虽然也有内阁制度来牵制皇帝,但却是无法真正地加以制约,选拔重要大臣都是皇帝一言而决。
而在本朝,不但是中枢大臣,就算是太子之位也得经过大朝会推选的认可。
不过这种制度也有弊病,那就是本朝的门阀世族的势力要比前朝更加强大,而且很难加以制约。
尽管太祖皇帝还制订了“授田制”,但那些门阀世族甚至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也都利用“族中公田”的名义占据了大片的良田,若非如此也不会爆发中州的民乱。
幸好鼓励工商的政策造就的经济发展缓解了土地问题造成的麻烦,不然的话就这次的民乱就很难渡过了,而是跟前朝那样社稷崩塌了。
工商业的大发展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口流向了城镇,所以旱涝灾害对于农业的影响没有真正地扩散到整个社会去。当然,这也是扩大了高粱、番米等高产作物、使得农村所需要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作为基础的。
而前梁就是亡于大旱灾引发的大规模民乱造成的战乱与军法割据。
虽然大夏依然存在贫富分化,甚至要比前朝更加严重,但大灾荒却是未能动摇国本,这就是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朝廷对农业的税收大大减少的原因。
不能不说,本朝的太祖皇帝还真是一个人物啊。
当然,对于大部分皇帝来说,尤其是重光帝这样的皇帝来说,对中枢廷议这个制度可谓是深恶痛绝。
就谢瑜府邸遇袭这件事来说,在廷议上并不复杂,不用说就是监察司和内卫府严重违规,死了的那些人活该,甚至自己死了都不够,还得祸及家人。而最重要的是,还要追究监察司和内卫府主事之人的责任,到底他们有没有参与决策。
在廷议上,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