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专业是商业管理,目前还在上大学,写到现在完全没有用到专业知识的机会(悲)。
然后我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上一本书用的是中哲和物理学天文学,这一本书就完全是西哲加宗教,下一本书或许我还能整出些别的活。
-----------------
然后是宗教问题,宗教知识方面我是个半吊子,但我也不是走纯宗教路子的。
本书宗教理念核心可以归纳为三本书历史哲学论纲恐惧与战栗木偶与侏儒:基督教的倒错核心。
这三本全都不是正经的神学作品,两本左翼加神学,一本算是神学但作者本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
其它就不再多说了,毕竟故事才开始没多久,我会尽量将这些东西通过故事呈现出来。
-----------------
然后是小说和现实中精神分析的区别。
这个比较重要,因为小说里的情况和现实中的精神分析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由于剧情需要、时代背景和人物立场。
如果读者完全以我的作品来评价现实中的精神分析,会造成许多误解,因此在这里进行说明。
其一,书里做分析都比较快,可能几段话就结束了,但现实中的精神分析一般都是长程,经常长达好几年。
因为艺术化的需要,大部分情况下我会把精神分析的时间压缩,但保留比较精华的一部分,并且后面会写几段长程的。
其二,现实中的精神分析不会像主角这样提供一个“缝合点”——例如信仰、忠诚等,这种做法其实类似现代心理学,属于下乘和离经叛道的。
一般来说,一段精神分析的结束会以“承担欲望的责任”或者“穿越基本幻想”或者“与症状达成一致”为终结,并且要做到“分析师完全退场”。
前面三段我就不多赘述了,书里也会以各种案例来说明(例如艾尔德里奇是承担欲望的责任,约瑟夫是穿越幻想和强制性重构符号秩序),但主角出于身为主教的个人立场,并不会按照正常的精神分析来结束。
他会让咨询者看清楚自己的症结和创伤,但也会用信仰和忠诚去为他提供缝合或者说解释,他分析结束后不会退场,而是继续站住大他者的位置,领导人们追随他。
这种做法是违背现代精神分析伦理的,不过在19世纪末日背景下,这种做法只能说有些功利,而且我觉得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