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
e.附加卷
e1.是否同意20年土地使用权、身故归公?(是否):
"是"
(有地种20年?这简直是天堂)
e2.是否接受中文技术考试方可续签升职?(是否):
"是"
e3.是否愿在五年内教会中国学徒10人?(是否):
"是"
e4.紧急联系人:姓名-关系-地址:
"none"
e5.若政策调整需转变技术方向,是否配合?(是否):
"是"
———裁切线———
申请人签名:
"georgemilton"
"lenniesmall"
日期:1930年03月08日
————————————
乔治仔细地将两人省吃俭用拍的白底照片贴在背面,照片上,乔治神情严肃,莱尼则努力挤出一个乖巧的笑容。
填完最后一个选项,乔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场艰难的考试。
他将表格仔细对折,紧紧攥在手里。
“乔治,”
莱尼小声问,眼里充满了希冀,
“填好了吗?我们能去那个有粘豆包的地方了吗?”
乔治看着莱尼单纯的脸,把表格捂在胸口,像是握住了通往新生活的船票。
“填好了,莱尼。祈祷吧。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
————————————
审核是极其严苛的。
由北美各地的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初审团队,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用冰冷的标尺丈量着每一个希望:
第一关,是筛人的“鬼门关”,不是选“可怜人”,而是选“可用之人”。
表格必须像一把手术刀:一刀下去,同时割掉四种人——
1.技术平庸者
2.宗教政治狂热者
3.家族势力庞大、可能形成“小美国”者
4.有潜在反客为主野心者
超过90%的表格在这一关就被无情淘汰,扔进角落的废纸箱,如同它们主人的美国梦一样破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