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到风土人情,从商业区分布到紧急联系方式,一应俱全。
甚至还有一盒奉天特产——老边饺子馆的代金券。
"这等细致周到,远超我来时的预期。"
陈敬轩喃喃自语,对东北政权的治理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黄海海面上,一艘名为"海亨"号的客轮正破浪前行。
甲板上,南洋侨领李文澜老先生扶着栏杆,眺望着远方逐渐清晰的海岸线。
李老先生年近七旬,须发皆白,但身板硬朗,目光如炬。
作为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的副主席,他这次代表东南亚三百万华侨北上,肩负着考察东北政权、决定投资方向的重任。
"李先生,预计一小时后抵达营口港。"秘书恭敬地报告。
李文澜点点头,思绪万千。
他十六岁下南洋,从橡胶园苦力做到如今拥有多家工厂的侨领,历经沧桑,对祖国的感情复杂而深沉。
去年他曾在南京受到常委员长接见,但对那个政府的效率和廉洁程度深感失望。
这次北上,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看看这个能全歼日寇的东北政权,究竟有何不同。
"呜——"
汽笛长鸣,"海亨"号缓缓驶入营口港。
李文澜惊讶地发现,这个东北的港口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码头上起重机林立,货轮云集,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有条不紊地装卸货物。
他甚至还看到一艘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轮正在卸货。
更让他惊讶的是接待流程。船刚靠岸,一队身着白色制服的检疫人员就登船进行健康检查,效率之高令他咋舌:
"在南洋,这等检查至少要半天时间。"
通关手续更是简便快捷,工作人员礼貌专业,完全没有索要"好处费"的暗示。
出口处,明显的"会议代表接待处"指示牌下,工作人员核验身份后,立即安排他们登上专列火车。
"这就是东北的效率吗?"
李文澜暗自惊叹。
列车沿着南满铁路北上,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
广袤的辽河平原上,庄稼长势喜人,远处可见正在兴建的工厂厂房,高耸的烟囱冒着白烟。
铁路沿线,每隔一段就有士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