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66章 《南京照相馆》爆了(1)

1999年,是中文互联网社区的萌芽时期,虽然当时专门的电影评分网站还没有出现,但是已经有了一些论坛,成为了电影爱好者的聚集地。

比如西祠胡同的后窗看电影,比如猫扑大杂烩,天涯论坛也在今年上线了。

南京照相馆首映第一天,一些帖子开始发布。

等到了第二天,各个论坛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帖子,毫无例外全部都是针对南京照相馆的。

冰箱里的秦鹅:又是这种说教类的电影,内地的电影人,难道就不能跳出这种窠臼吗?你们的脑子只会想到这么狭窄的题材吗?

一力破天:确实,比起辛德勒名单、泰克尼克号,从立意上面就落了下乘

直到一位昵称叫“泽野仙人”的网民,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批判南京照相馆的文章出现后,处在萌芽期的中文互联网社区,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盛宴。

泽野仙人似乎做了大量的准备,他从历史真实性、人物塑造失焦、历史叙事责任三方面,对南京照相馆进行了大全方位的批判。

他认为影片简化了守卫者的形象,片中通过士兵台词,渲染高级将领提前逃跑导致部队失守的情节。

这一设定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这场战役实则是一场中国各级将领大多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的悲壮战役。

第88师、第74军等部队都在极端劣势下进行了顽强抵抗。

影片对此的简化处理,无疑削弱了历史的厚重感。

他还批判影片在人物刻画上,同样存在明显的缺陷。

侵略者伊藤秀夫的形象塑造趋于概念化,作为掌握着武器与摄影机的双重掠夺者,其形象被简化为日本法西斯的单一符号。

这种处理虽然清晰地表达了批判立场,却丧失了角色应有的复杂性,使得这个人物更像是一个理念的传声筒,而非有血有肉的个体。

在历史叙述责任方面,他更是将主创团队喷的狗血淋头。

他认为为什么内地的电影人不能直接讲述那些真实存在的英雄故事?

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影像资料、明妮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义举——这些真实的历史片段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舍弃这些真实而选择虚构,不仅是艺术上的失策,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这个帖子不仅在各大论坛盛传,更是被南方系媒体奉为至宝。

看吧!这才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