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7章 学新闻学的(求追读)(2)

,“哥你就不怕他们跟我们一样搞套圈,抢走我们的生意吗?”

“列宁格勒这么大,难道还容不下两个摊子吗?”

吉米宽慰了会儿,冷不丁地反问一句,“鲍里斯买我们东西花的钱多不多?”

奥丽娅满脸兴奋道:“多!别的不说,光是那100个塑料圈,我们就挣大了!”

特鲁索娃也跟着点头附和,一个塑料圈进货价也不过3戈比,结果吉米竟报价12戈比一个。

这一来一回,就净赚了整整9卢布,完全比在黑市直接抛售外贸支票要划算得多。

“那么你们觉得,鲍里斯只会进一次货吗?”

吉米追问:“如果你是他,在尝到了套圈的甜头后,会不会想找我们补货?”

“我懂了,哥!”

奥丽娅豁然开朗道。

“懂什么?”特鲁索娃皱了皱眉,“我怎么一点儿也听不懂。”

奥丽娅低声解释了一遍,“难怪哥你让他们去发展更多的人去摆摊,其实是想把我们的货和塑料圈也卖给那些人对吗?”

“没错。”

吉米不单单想要钓市民和游客这些小鱼小虾,更想钓的是对摆摊套圈动了心思的大鱼。

前世“地摊经济”大火的时候,动不动就曝出什么“一对夫妻摆摊日入9000”、“大锅卤菜一个摊一口锅,一个月能赚10万多”的摆摊神话,纯粹是专门坑人割韭菜的骗局。

不是卖小吃配方,就是卖培训课程,当然最赚钱的还是提供摆摊工具和材料的供应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就可以卖人渔具了。

结果就是自以为当老板的摊贩们分文未赚,供应商赚的盆满钵满,最后变成给供应商打工了!

在这个没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时代,吉米原本的打算是把特鲁索娃的摊子打造成一个样板间。

从而吸引周围跃跃欲试的人主动模仿,争先摆摊,再由他来当供货商,源源不断地把小白桦商店里的货物转手高价卖给他们。

不过,吉米并没有想过要割韭菜。

如今的苏联,就和80年代的华夏一样,摆摊还真的能发一笔小财。

只是他低估了老百姓对个体经济根深蒂固的忌讳和排斥,于是不得不放弃守株待兔,主动出击。

鲍里斯罗森堡的办事效率出乎吉米的预料,没多久就真的介绍来几个想做摆摊生意的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