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些孩子,都是大宋的未来,只要好好培养,将来一定能成为抗击金兵的栋梁之才。
登记工作一直持续到中午,前来报名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陈烈从濠州赶回时,看到营内挤满了新加入的百姓,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殿下,不过一夜时间,护宋军竟扩到了千人?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赵玥笑着点头:“都是鹰嘴谷大捷的功劳。百姓们看到我们能打赢金兵,能保护他们,才愿意相信我们,投奔我们。”
陈烈感慨地说道:“这就是民心啊!当年我在禁军时,朝廷失了民心,就算有再多的兵力,也打不赢金兵。如今护宋军得了民心,何愁不能收复失地,赶走金兵?”
为了让新加入的士兵尽快融入队伍,赵玥和陈烈、周峰等人商议,将护宋军重新编制——步兵营扩至五百人,由王虎继续担任统领,负责基础训练和近身格斗;骑兵营从原来的五十人扩至两百人,由原宋军骑兵校尉刘能担任统领,负责骑兵训练和冲锋战术;水军依旧保持一百人,由张顺统领,驻守太湖,防范金兵从水路进攻;斥候队扩至五十人,由李二柱统领,负责侦查金兵动向和地形勘探;医疗队扩至一百人,吸纳了不少民间郎中,负责救治受伤士兵和百姓;此外,还新成立了“后勤队”,由熟悉农事和工匠活的百姓组成,负责粮草种植、武器修缮和衣物缝制,确保护宋军的后勤供应。
编制确定后,训练立刻拉开序幕。练兵场上,王虎带着步兵营的士兵练习刺杀和阵型,“喝哈”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营外的空地上,刘能骑着战马,教骑兵营的士兵如何在马上射箭、劈砍;太湖岸边,张顺带着水军的士兵练船和水战技巧;远处的山林里,李二柱带着斥候队熟悉地形,绘制新的地图。整个营房里,到处都是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
新加入的士兵中,有不少曾是宋军的老兵,他们熟悉战术,经验丰富,很快就成了训练中的骨干。老兵吴大叔曾在淮河一带抗击过金兵,他主动向王虎提出,将自己的战斗经验传授给新兵,教他们如何躲避金兵的骑兵冲锋,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伏击敌人。在他的指导下,新兵们的进步飞快,原本松散的队伍,渐渐有了军队的模样。
除了士兵,还有不少百姓主动前来支援护宋军。常州城内的粮商张老板,听说护宋军粮草短缺,主动送来五十石大米和十头猪;附近村庄的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日夜赶制棉衣和布鞋,送到营中;甚至连城里的铁匠铺,也免费为护宋军修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