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百姓的名字和捐赠的物资——有的捐了五斗米,有的捐了两匹布,还有的捐了自家种的蔬菜。最下面一行,是里正用红笔写的:“大宋百姓,愿与护宋军共进退,共守家国。”
这天傍晚,赵玥独自走到镇东的校场。夕阳将校场染成金红色,士兵们还在进行最后的训练——老兵们在演练阵型,长枪如林,步伐整齐;新兵们在练习射箭,虽然有的箭还射不准靶心,却个个眼神坚定。不远处的运河上,张顺带领的水军正在练船,船桨激起的水花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陈烈不知何时站到了她身边,手里拿着一张新画的地图——上面不仅标注了护宋军控制的三镇,还在苏州、湖州的位置画了小小的圆圈。“殿下,苏州的义军首领派人来消息,说下个月想来青溪镇拜访。只要他们也加入联盟,咱们就能控制江南的半壁江山,跟金兵形成对峙。”
赵玥看着地图上的圆圈,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她第一次在天宁寺举起“护宋”旗时,身边只有周峰和三十几个士兵。那时她不敢想,有一天护宋军能控制三镇,能有两千士兵,能让江南的义军主动来联合。
“陈将军,你说,咱们能把金兵赶出大宋吗?”赵玥轻声问道,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白玉佩。
陈烈看着她,眼神坚定:“能。因为咱们不仅有士兵,有兵器,有粮草,更有百姓的支持。当年我在禁军时,朝廷失了民心,就算有百万大军,也打不赢金兵。而现在,护宋军得了民心,这就是最坚固的根基。只要根基不摇,总有一天,咱们能把金兵赶出大宋,让先帝的旗帜重新飘扬在汴京城头。”
赵玥点点头,抬头看向夕阳——落日的余晖洒在她身上,也洒在“护宋”旗上。旗帜在风里猎猎作响,像是在回应着她的心事。她知道,护宋军的根基,早已不是粮囤里的粮草、铁匠铺的兵器,而是百姓心中的信任,是士兵心中的信念,是每一个“复宋雪耻”的决心。
当天晚上,青溪镇的议事堂里灯火通明。赵玥、陈烈、张顺、周峰、张毅围坐在桌旁,商议着下个月迎接苏州义军的事宜。桌上摆着新煮的茶水,还有百姓送来的点心,气氛轻松而热烈。
“我觉得可以让苏州的首领看看咱们的校场和粮囤,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实力。”张毅说道,手里拿着一块芝麻饼,吃得津津有味。
“还要让他们看看百姓的生活,”周峰补充道,“只有让他们知道,护宋军是真心为百姓着想,他们才会放心跟咱们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