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76.“影” 凭才学获信(3)

历年的漕运账簿一一整理归类。他发现,宣州漕运的问题远不止“虚报损耗”——有的年份,运粮船明明走了“近道”,却按“远道”的里程报销运费;有的时候,同一批粮米,竟被重复登记“起运”和“实收”,制造“粮食盈余”的假象。为了厘清这些乱象,“影”独创了一套“双线核对法”:一条线按“时间”,记录粮船的“起运日、途经日、抵岸日”,确保行**实;另一条线按“数量”,记录“起运量、途中损耗量、实收量”,并要求每一步都有“监守官、船夫、卸粮官”三方签字,缺一不可。

这套方法推行不过半月,宣州漕运的账目便清晰了许多。王彦看在眼里,对“影”愈发信任,不仅让他参与“秋粮征收”的筹划,还允许他列席府衙的“议事会”——要知道,列席议事会的,多是从七品以上的官员,而“影”此时还只是个“无品阶的幕僚”。

可“影”并未因此自满。他知道,要真正在宣城立足,光靠算学和账目的本事还不够,还需在“民生实事”上拿出成绩。彼时宣州下辖的宁国县,正闹“蝗灾”,蝗虫啃食禾苗,百姓颗粒无收,纷纷逃往宣城城内避难。知府王彦急得团团转,召集官员商议对策,有人说“祭天祈福”,有人说“派兵捕蝗”,却都无切实可行的办法。

“影”在议事会上沉默了许久,待众人争论过后,才缓缓开口:“祭天无用,派兵捕蝗效率太低。晚辈倒有一法,可试之。”

王彦连忙道:“苏生但说无妨。”

“影”道:“蝗虫怕‘烟’和‘水’,可令百姓在田埂间挖‘浅沟’,沟中注水;再在田边堆‘干草’,待蝗虫聚集时,点燃干草,用浓烟将蝗虫驱入浅沟,使其溺水而亡。另外,蝗虫的幼虫‘蝻’,多藏在草根下,可组织百姓‘掘地三尺’,搜捕蝻虫,每捕一斤蝻虫,官府赏钱十文——如此,既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又能从根源上减少蝗虫数量。”

众人听了,都觉得此法可行。王彦当即下令,让宁国县按“影”的方法施行,同时让“影”前往宁国县,协助县令督导。“影”领命后,即刻动身,一路快马加鞭赶到宁国县。他没有直接去县衙,而是先到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挖浅沟、堆干草”的方法,又跟百姓讲解“捕蝻虫换赏钱”的政策。

起初,百姓们还有些犹豫——往年官府也让他们捕蝗,却从未给过赏钱,生怕这次又是“空头支票”。“影”便从县衙支取了五百贯钱,在田间设了“收虫点”,百姓捕到蝻虫,当场称重、当场给钱。有个老农捕了十斤蝻虫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