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76.“影” 凭才学获信(4)

,拿到一百文钱,喜滋滋地说:“这比种地还划算!”消息传开,百姓们纷纷扛起锄头、拿着竹筐,涌到田里捕蝗。

短短十日,宁国县的蝗灾便得到了控制。待王彦派人来巡查时,田里的禾苗已重新抽出新芽,百姓们也陆续从宣城返回了家乡。王彦得知后,对“影”更是赞不绝口,在给朝廷的“政绩奏疏”中,特意提到了“幕僚苏生献策平蝗灾,功不可没”。

经此一事,“影”在宣城官员中的名声彻底传开。不仅王彦、李默对他信任有加,就连平日里不苟言笑的通判张九成,也时常找他探讨“税法改革”的问题。张九成是个务实的官员,一直觉得宣州的“茶税”征收不合理——茶农按“亩”缴税,不管收成好坏,都要缴固定的税,导致许多茶农因“欠税”而弃田逃亡。

“影”听了张九成的困惑,便跟着他去了宣州的茶乡——泾县。在泾县,“影”走访了数十户茶农,发现茶农的收成差异极大:有的茶农种的是“早茶”,三月便可采摘,亩产茶叶二十斤;有的种的是“晚茶”,五月才采摘,亩产茶叶不过十斤;还有的茶农因“茶园缺水”,亩产甚至不足五斤。若按“亩”缴税,早茶农缴得起,晚茶农和缺水的茶农便只能“逃税”。

“张通判,”“影”在泾县住了三日后,对张九成说,“茶税当按‘实际产量’征收,而非‘亩数’。可令茶农在采摘前,向县衙‘报备茶园面积、茶种’,县衙派‘勘茶官’实地勘验,估算‘预计产量’;待茶叶采摘后,茶农按‘实际卖出的茶叶数量’缴税,多退少补。同时,对‘缺水茶园’,可免半年税,鼓励茶农修水利。”

张九成觉得此法可行,便联合“影”一起,起草了宣州茶税改革疏,呈给知府王彦。王彦看后,当即批准在泾县试点。试点三个月后,泾县的茶税不仅没减少,反而比往年多了三成——因为之前逃税的茶农,都主动回来缴税了;而修水利的茶农,也因“免半年税”的政策,积极性大增。

此事过后,“影”在宣城官员中的地位愈发稳固。王彦不仅给了他“从九品司书”的品阶,还让他“总领宣州府的财税、漕运、农桑事宜”——这意味着,“影”已真正接近宣城的权力核心,成为知府以下,最受信任的官员之一。

宣和三年冬至,宣城下了一场大雪。府衙内摆了宴席,王彦、张九成、李默等官员都在座,“影”也被请在了主位旁。酒过三巡,王彦举起酒杯,对众人说:“若不是苏生(此时“影”仍未用“影”为号),宣州的漕运仍是一笔糊涂账,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