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四年七月初十,宣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城北的练兵场上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赵玥身着银甲,手持长枪,正亲自指导士兵们操练枪法——自完颜烈撤军后,她便意识到,被动防御永远无法真正守住宣城,唯有提升士兵战力、调整战术,才能在下次金军来犯时占据主动。
“出枪要快!刺中目标后立刻收枪,防备敌人反扑!”赵玥的声音穿透晨雾,落在每个士兵耳中。她示范着标准动作,长枪如银蛇出洞,精准刺向木桩上的红靶心,枪尖穿透木靶的瞬间,她手腕微转,长枪顺势收回,动作行云流水。士兵们看得热血沸腾,纷纷模仿着她的动作,练兵场上的枪影越来越密集,呼喝声此起彼伏。
暗卫“墨”悄然站在练兵场边缘,待赵玥停下休息时,递上一份密报:“郡主,斥候探得,完颜烈虽撤军至泗州,却并未返回金国,反而在泗州周边招募流民、扩充兵力,似有再次进攻宣城之意。”
赵玥接过密报,指尖在“招募流民”四字上顿了顿:“完颜烈这是想补充兵力,弥补前番损失。看来,他并未放弃宣城。”她抬头望向泗州方向,晨雾中隐约可见远处的山峦,“传我命令,加强对泗州方向的侦察,一旦发现金军动向,立刻回报。同时,将城内的青壮百姓编入预备役,每日与士兵一同操练,以备不时之需。”
“是。”“墨”躬身退下,转身去传达命令。赵玥则继续留在练兵场,手把手纠正士兵们的动作——她知道,每多提升一分战力,下次激战时,士兵们存活的几率就多一分,宣城守住的希望也多一分。
不出赵玥所料,七月下旬,斥候便传来急报:完颜烈已招募五千流民,经过短暂训练后,与原有的一万五千大军汇合,共计两万兵力,正朝着宣城方向进发。更令人担忧的是,完颜烈还从金国调来一批重型攻城器械,包括能摧毁城墙的“回回炮”,以及可容纳十人的“攻城楼车”。
消息传来,宣城城内再次弥漫起紧张的气氛。府衙内,赵玥召集张九成、剩余的禁军将领以及各乡绅代表议事,案几上摊着一张新绘制的战术图,上面用红、黑两色标注着宋军与金军的可能作战路线。
“完颜烈此次来犯,兵力比上次多五千,且携带重型攻城器械,硬拼必然吃亏。”赵玥的手指在战术图上的“青弋江支流”处划过,“我们需利用地形,将战场引至城外,避免金军的攻城器械发挥作用。青弋江支流沿岸多芦苇荡,适合设伏;敬亭山脚下的峡谷狭窄,可阻挡金军的楼车推进——这两处,将是我们与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