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74章 判卷(2)

他心下暗忖,必是李大人得了宫中不便明言的授意,这是要从中筛选些什么?

可他却万万没想到,李敬尧此举,并非源于圣意。

很快,一批十数张卷子被送到了主考房。

李敬尧与孙少监分坐左右两张宽大的书案后,并不着急,慢条斯理地一份份翻阅。

李敬尧的注意力几乎全集中在策论部分,也是分值最重的部分。

可他看的并非文章立意是否高远、论证是否缜密、文采是否斐然。

目光如同梳篦,细细过滤着那些段落的起承转合和韵脚。

他在找一篇特殊的、带有隐秘标记的卷子!

乡试之前,他曾收到一封匿名的传信,一张凭空出现在他书房案头的纸条。

上头言明,要他在此次乡试中做一个小小的手脚。

在所有被判为两可的卷子中,若出现段落结构、韵脚排列符合某种特定规律的,便将其判为通过,不必追求名次高低。

此事,关乎他远在外地为官的独子!

想当年,李敬尧刚入翰林院时也曾意气风发。

以为“储相”之地必能大展宏图,却终究难以撼动裴玄韫那座大山。

他努力了多年,不过是在为凤阁台输送人才罢了。

而后心灰意冷,也失了对儿子管教的心气。

后来儿子勉强过了乡试后便再无寸进,无奈选官外放。

为了调回京畿,他在任上心急之下出了些纰漏,被人拿住了把柄。

本以为仕途尽毁,却有人暗中将此事压下。

李敬尧能猜到是谁的手笔,无非是那几家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以此作为要挟他的筹码。

可奇怪的是,此事过后多年,对方一直沉寂,直到这次乡试前夕才第一次联系他。

对方的要求李敬尧反复思量过。

若只是让一篇本就处于两可之间的卷子过关,且不涉及篡改名次,风险极小。

即便将来有人质疑,他也可以用“惜才”、“观点新颖”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过去,无人能真正抓住他的把柄。

而且此事并不突兀,主考官多有自己的偏好。

为了儿子的前程和安危,这个险值得一冒。

于是,便有了眼下他与孙少监一同审卷的这一幕。

一共十六份卷子,看似在品读文章,实则心神全在辨识那约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