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面之缘,那应该是2006年左右的某天,苏历铭拉我去北京对外经贸大学附近的一家“上岛咖啡”参加野夫的婚礼,其太太是苏历铭出版的诗集有鸟飞过责编。当年刘波大肆推出的传世藏书就是野夫操刀的。那天的婚礼来了很多“二渠道”诗人,由满嘴跑火车的特种兵郭力家主持。之后延年至今,野夫靠悲情文字和江湖义士形象及各类事件名声日盛成半公众人物,接受柴静采访,拍电影八十年代的爱情,与熊召政之争,一直到最近的“清迈买房”人设倒塌
冰释之:我与冰释之(李冰)这些年经常在京沪两地见面。但有三次巧合令人印象深刻:一是1993年我和他分别在大连和上海做公司,每年元旦都要做广告挂历,没想到深圳的印刷厂竟把他公司的货发到了我公司,两人通话时不免大笑!再就是我2003第一次去香港见孟浪也与他不期而遇,一起吃排裆喝白酒,不亦乐乎!2018年我到台湾见孟浪又与前后脚擦肩而过一一人生一次是偶然,三次就注定是有缘了。
孙晓刚与陈鸣华:2016年我第一次到上海还曾约见了“城市诗派”的孙晓刚复旦诗社的陈鸣华,他们都热情地分别请我吃饭,我当时以东北人“粗俗”眼光觉得菜码太小,“人云亦云”上海人抠门,后来经常去上海才知道那叫“精致”和“讲究”。
陈寅:最早知道他的名字是在他们上。1996年我到深圳金融界工作,他在深圳特区报政文部做编辑。戴着一副又宽又黑的大眼镜,慢条斯理说着一口潮汕普通话,性格温和而包容。我们单位相距不远,间或一起吃饭喝茶,相处很舒服。
二年后我北上帝都从事房地产,一晃十几年后他不显山不露水已坐上“深圳报业集团”社长的头把交椅。他来北京公事,我请他在夜色中一起泛舟后海,纵论时局,闲情逸致
有一次我重返深圳出席一个商务论坛,会后临近午夜打电话给他,他力邀我去他的办公室说正好值夜班,喝着浓茶,吐云吐雾,一直聊到晨曦初露,其间不断有他的下属来请示和汇报。他都云淡风轻地处理了。
新冠后退休了,我俩竟成了微信密友,每天互发各种价值观趋近的图文和视频,是和敬亚兄同频并列的唯二人。
程宝林:我与宝林见面是1985年,我去北京出差,历铭带我去人民大学见他,那年是他的毕业季,我们仨还一本正经地去学校外的照相馆合了影。那时的程宝林虽然还是在校生,但已在诗刊等主流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诗歌,出版诗集雨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