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中国现代诗歌江湖与诗友们的轶事趣闻(三)(2)

“第二代”朦胧诗人的评论时曾对杨炼兄的现代史诗大加鞭笞:“至于杨炼,我对他的巨大建筑十分敬畏。我真心实意地为他累得慌!他不应该抢文化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饭碗啊!我不否认他的学术价值,但从现代意识和诗的特性角度,我对他的寻根劳动坚决不敢苟同。”

2015年在芒克兄发起的“北京诗歌节”上我第一次见到依然长发飘飘的杨炼兄颇具“唐朝乐队”的神韵。虽然我始终对坚持留长发的老男人心怀亲切,但由于当年对他的粗暴批判不勉有点心虚。未想到他表现得大气洒脱,彼此打过召呼后与一帮新老诗友坐在一起侃大山不侃诗。我心中暗想一是炼兄大人雅量(当年)根本就没当回事;二是修为深厚装得好。不过之后我开始关注杨兄,90年代后他多年漂泊海外,而且是出生于瑞士。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和荣誉。其诗风早己西化和现代化,尤其是新冠后的一篇关于他的专访我们已融入我们的诅咒表达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对故国之见都令我激赏和认同

王家新:知识分子写作元老与学院派大咖

1986年我到北京流窜时也去拜访了王家新沈睿夫妇,那时的他清瘦淸高清贫,记得是一个老旧四合院的燥热午后,不仅写诗,夫妻俩还从事海外诗歌翻译。所以最后自然成了被“口语派”口诛笔伐的“知识分子写作”的元老级及代表性人物。

第二次见面应该是差不多20年后在北师大的一次诗歌研讨会上,记得谁一提起哪位晚近诗人他就很自然地接上一句:那是我的学生。伊然有点好为人师或大师的范儿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颇符合他的学院派身份。圆明园诗社:1984年7月北京一批青年诗人成立圆明园诗社,并自办民间诗刊圆明园,窗口,伤口,圆明园诗派强调诗人的个性化创作,而且并没有象其他诗派那样明确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是北京诗群唯一接近“民间写作”的一帮哥们。主要成员为戴杰,邢天、大仙、雪迪和黑大春。戴杰和大仙兄很遗憾未曾谋面。刑天我恍惚记得见雪迪时他也在场。

主要活动与影响:

诗社管理:主张松散组织形式,活动场所包括圆明园废墟、成员居所等非固定空间;

文化事件:1985年策划的朗诵会邀请北岛、芒克等知名诗人参与,成为朦胧诗运动后期的重要活动;

理念分歧:后期主张强化诗歌的社会介入性,与坚持创作本位的成员(如雪迪)产生分歧,导致诗社于1980年代后期解散;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