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十三章:思潮激荡(2)

命”谢文渊喃喃道,眼前浮现出母亲咳血的面容,吴家管事狰狞的嘴脸,还有逃难路上那累累的白骨。一股混杂着痛苦与愤怒的情绪在他胸中翻涌。温和?改良?那些压在底层民众身上的大山,何曾给过温和的机会?

思想的激荡并非仅仅停留在私下交谈。在政治部的组织下,军校里常有辩论会和讨论会。议题往往极具争议性,如“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主义?”、“土地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军队是否应该保持政治中立?”等等。

谢文渊曾亲眼目睹一场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激烈辩论。一方同学引经据典,论证三民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道,强调国民革命的全民性,反对过于激进的接机斗争;另一方则慷慨陈词,以大量农村凋敝、工人受苦的事实为依据,指出不彻底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买办阶级,不实行土地革命,就不可能真正动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革命便有夭折的危险。

双方唇枪舌剑,引用的理论、列举的数据,许多都超出了谢文渊的知识范围。他坐在台下,如同一个闯入巨人国度的侏儒,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发现自己过去那种基于个人遭遇和朴素情感的“革命”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和苍白。革命,不仅仅是拿起枪杆子,它背后是无比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矛盾、阶级关系和理论斗争。

这种思想上的分裂,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的训练和生活。不同思想倾向的同学之间,虽表面上仍维持着同窗之谊,但私下里的疏离感、甚至偶尔因观点不合而引发的争执,也时有发生。谢文渊性格内敛,不喜争辩,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既被工产主义那种彻底改造社会的宏伟蓝图所吸引,又对其中激烈的反传统和接机斗争学说感到本能的迟疑;他认同三民主义中民族独立和民权自由的目标,却又觉得其某些部分在面对中国积重难返的沉疴时,似乎显得有些无力。

这种精神上的撕扯和求索,比任何体能训练都更消耗心力。他常常在深夜无法入睡,望着窗外长洲岛稀疏的星斗,思绪万千。父亲谢明远若在世,会如何看待这些纷繁复杂的主义?他会选择哪一条路?母亲只期望他“活下去”、“堂堂正正”,可在这大时代里,究竟怎样才算“堂堂正正”?是忠于某一个党派,还是忠于自己的良知和对国家前途的判断?

他唯一能确定的是,那个只知圣贤书、只晓个人恩怨的旧我,正在这思潮的激荡中加速瓦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切能接触到的书籍和文章,无论是三民主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