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暗流涌动(2)

文渊默默地听着,眉头渐渐蹙紧。他虽然不热衷于政治斗争,但并非毫无察觉。在黄埔时,他就感受过左右两派思想的碰撞。东征北伐一路走来,他亲眼看到政治工作对激发士兵斗志、动员民众支持所起的巨大作用,也切身感受到底层民众对“打倒土豪劣绅”、“平均地权”的渴望。那些牺牲的弟兄,很多人不正是为了这些口号所描绘的愿景而献出生命的吗?如果革命的目标开始模糊,内部的路线开始分歧,那么,他们流的血,意义何在?

“启明,”谢文渊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我们当兵打仗,是为了救国救民,是为了实现三民主义。只要这个目标没变,我个人不愿卷入那些是非纷争。”他这话既是对王启明说,也是在告诫自己。

王启明看了他一眼,眼神复杂:“文渊,有时候,不是你想避开就能避开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我听说,有些部队里,已经开始清理‘不稳分子’了,特别是那些政治工作做得积极的军官”

这话让谢文渊心中一震。他想起了自己营里那位工作认真、颇受士兵敬重的政工干事,想起了那些在行军路上帮他们挑担子、送情报的农会会员。如果连这些都成了“不稳”,那革命,到底在革谁的命?

“我相信上面的长官,自有考量。”谢文渊最终只能这样说道,但语气中缺乏足够的底气。

王启明没有再多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总之,你安心养伤。外面的事情多留个心眼吧。我总觉得,这武汉,怕是要起风了。”

王启明离开后,谢文渊的心情更加沉重。他拄着拐杖,在庭院中慢慢踱步。秋风吹过,卷起满地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某种不安的预兆。

接下来的日子,各种迹象似乎都在印证着王启明的担忧。报纸上的攻讦愈发露骨,一些原本活跃的群众团体活动受到了限制,军队内部也开始传达一些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指示,要求加强“思想整肃”。一种无形的、令人压抑的气氛,开始在武汉弥漫。

谢文渊所在的疗养所,也偶尔会有一些穿着便装、身份不明的人前来“探视”某些特定的伤员,交谈的内容往往讳莫如深。他甚至还听说,个别伤愈归队的军官,因为之前的政治倾向或言论,被调离了原部队,甚至受到了审查。

这一切,都让谢文渊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力。战场上的敌人是明确的,枪口指向哪里,清清楚楚。可如今这无形的暗流,这阵营内部的分化与猜忌,却让他无所适从。他怀念长洲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