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歧路彷徨(2)

之路?

“文渊兄,好雅兴。”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谢文渊回头,看到王启明不知何时也来到了池边,脸上带着同样挥之不去的忧色。

“启明,你怎么来了?”

“奉命来教导团参加一期短期政工培训。”王启明苦笑道,“现在看来,这培训,怕不只是学怎么做政治工作那么简单。”

两人并肩站在池边,望着冰封的水面,一时无言。寒风掠过,卷起地上的枯叶。

“外面的风声,越来越紧了。”王启明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压得很低,“南昌和武汉,电报往来,言辞愈发激烈。我听说,上海那边,工人武装和当地驻军已经发生了冲突,局势一触即发。我们这边,也有人在暗中串联,准备‘清党’”

谢文渊的心猛地一沉。“清党”二字,像一块寒冰,砸在他的心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彻底的决裂,意味着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可能转瞬之间就会变成你死我活的敌人。

“非要走到这一步吗?”谢文渊的声音有些干涩,“北伐尚未成功,军阀未除,帝国主义仍在,我们我们难道不能先一致对外?”

“有些人认为,内部的‘隐患’比外部的敌人更危险。”王启明的语气充满了无奈和嘲讽,“路线之争,历来就是你死我活。文渊,你我都不是置身事外的人。你的作战勇猛是出了名的,但你的营里,政治工作也一直没放松过,和农会关系也不错这些,在某些人眼里,可能就是‘立场不稳’的表现。”

谢文渊沉默了。他想起自己营里那位兢兢业业的政工干事,想起那些帮助过部队的农会干部。如果“清党”的浪潮席卷而来,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而自己,又该如何自处?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还是

他不敢再想下去。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彷徨感,如同这冬日的阴霾,将他紧紧包裹。他不怕战场上的明枪明炮,却对这来自背后的暗箭和灵魂的拷问,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疲惫。

“我不知道,启明。”他最终长长地叹了口气,声音中充满了迷茫,“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当兵吃粮,为国为民。可如今,这‘国’与‘民’究竟指向何方,我我看不清了。”

王启明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复杂:“看不清的,何止你一人。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吧,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在歧路上彷徨前行。但无论如何,保住有用之身,总比无谓的牺牲要强。”

保住有用之身?谢文渊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