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当他再次踏上这条数年前曾随北伐军走过的铁路线时,心境已截然不同。昔日是挥师北进的豪情,如今却是孤身潜入龙潭虎穴的谨慎。
南京,虎踞龙盘,作为新的首都,到处都在大兴土木,试图营造出一种新兴气象。但与武汉相比,这里的政治空气更加凝重,军警特务的身影随处可见,言论管制也更为严厉。陆军大学设在紫金山下的原民国陆军大学旧址,戒备森严,气氛肃穆。
入学伊始,便是严格的政治审查和军事技能复核。谢文渊凭借其真实的黄埔底子和在基层部队磨练出的过硬本领,顺利通过了各项考核。在填写各种表格时,他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关于“东征北伐后至加入第十九军前”这一段经历的描述,含糊地以“伤愈滞留、寻找部队未果、辗转流离”等理由搪塞过去,重点突出在第十九军的“功绩”和对“革命领袖”的“拥戴”。
特别班的学员,多是来自各部队的营、团级军官,年龄、背景、派系各不相同。课堂之上,讲授的是德、日先进的参谋业务、师旅级大兵团作战指挥、国防战略等高等军事学术。谢文渊如同久旱逢甘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深知,这些知识无论未来走向何方,都是极其宝贵的。他缜密的思维、扎实的实战经验以及对战术的深刻理解,很快便在学员中脱颖而出,连一些眼高于顶的教官也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课堂之外,才是真正的考验。学员们私下里的交谈,往往围绕着当前的政局、派系斗争以及“剿共”战事。谢文渊依旧保持着在桂系时的习惯,多听少说,谨慎表态。他敏锐地察觉到,即使在陆大这样标榜“纯粹军事”的学府,政治渗透也无处不在。有秘密调查人员在暗中观察学员们的言行,也有不同派系的人在暗中拉拢、分化。
他尽可能地避免卷入这些是非。他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图书馆研读战史、兵要地志,或是独自在操场上锻炼身体。他偶尔也会与一些同样埋头学术、不问政事的学员交往,但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在这期间,他竟意外地遇到了一个故人——吴石。吴石此时也已进入陆大深造,但似乎是在另一个班次。两人在一次全校性的军事讲座上相遇,目光交汇的瞬间,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与警惕。他们没有公开相认,只是在一次擦肩而过时,吴石极快地低语了一句:“风波恶,慎言行。”谢文渊微微颔首,心领神会。吴石的出现,既让他感到一丝他乡遇故知的慰藉,也让他更加警惕周围环境的复杂。
在陆大的学习,不仅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