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鄂西砥柱(2)

民,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靠近码头,用炸药包和***成功引爆了日军堆积如山的弹药箱,冲天的大火燃烧了整整一天,爆炸声连绵不绝,给予日军后勤以沉重打击。

另一次,他指挥部队,在田家镇附近险要江段设伏,利用地形和预先埋设的水雷,重创了日军一支溯江而上的小型炮艇编队,击沉炮艇一艘,击伤多艘,迫使日军加强了江防,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其向江南转运兵力和物资的速度。

然而,日军也绝非易与之辈。面对谢文渊旅的频繁袭扰,他们采取了疯狂的报复。调集重兵,对谢文渊旅活动的区域进行反复的“扫荡”和“清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企图彻底铲除这颗“毒刺”。许多与游击队有联系的村庄被焚毁,大量无辜百姓遭屠杀,部队的隐蔽和补给变得异常困难。

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谢文渊旅的一个营,为掩护旅主力转移,在三角山地区与超过自身十倍的日军激战两昼夜,营长、副营长相继阵亡,最终仅数十人突围成功。消息传来,谢文渊悲痛万分,他亲自为牺牲的营长整理了那早已面目全非的遗容,在其简陋的墓碑前,久久伫立。

“旅座,鬼子这次是下了狠心要除掉我们,是不是暂时避其锋芒?”参谋长看着地图上日益缩小的活动区域,忧心忡忡地建议。

谢文渊摇了摇头,眼神坚定如铁:“不能退!江南的弟兄们在用血肉之躯顶着日军的进攻,我们多牵制一个鬼子,多炸毁一车弹药,江南就多一分希望!告诉弟兄们,我们是鄂西战场的砥柱,就算粉身碎骨,也要钉死在这里!”

他改变了策略,将部队进一步化整为零,以连、排甚至班为单位,依托崇山峻岭和广大乡村,与日军周旋。他们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白天隐蔽休整,夜晚四处出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日军的重兵“扫荡”如同拳头打跳蚤,效果不彰,反而被拖得疲惫不堪。

在此期间,谢文渊再次感受到了那种超越阵营界限的默契。尽管上峰“防共限共”的指令依旧严厉,但在实际战斗中,他麾下的部队与活跃在相邻区域的新四军游击队,依然保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互不侵犯”甚至偶尔的战术配合。当日军重点“扫荡”谢文渊旅时,新四军游击队往往会在其侧翼或后方发起袭扰,分散日军兵力;而当新四军面临压力时,谢部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间接的策应。这种在民族大义驱动下、于血火中自然形成的脆弱同盟,成为了支撑敌后抗战的另一种力量。

鄂西会战持续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