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渊接过那本无比熟悉的小册子,指尖拂过封面,仿佛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理想与两人共同的信念。他注意到,书页间夹着一些细小的纸条,上面是婉茹娟秀的字迹,记录着她的学习心得和思考。
“它也是我在前线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谢文渊郑重地将书递还,声音低沉而充满感情,“每次遇到艰难险阻,看看它,想想你,想想我们共同追求的未來,就觉得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
窑洞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传来的隐约歌声和风吹过枣树的沙沙声。一种无声的、深厚的情感在两人之间流淌,超越了空间的阻隔和时间的流逝,将他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谢文渊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会议中。研讨班的课程安排得很满,从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到国内抗战的战略反攻阶段准备,从人民军队的建设到根据地政权巩固,内容丰富而深刻。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的知识和思想,与来自各根据地的指挥员交流经验,常常为了某个战术问题或政策理解争论到深夜。
而在这些严肃的讨论之外,他与林婉茹也珍惜着这难得的相聚时光。他们会在夕阳西下时,沿着延河散步,谈论各自的工作、学习,也谈论分别这些日子里彼此的思念。有时,他们会爬上宝塔山,俯瞰着延安古城的夜景,那些星星点点的窑洞灯火,在他们眼中,是燃烧在中国黑夜里的希望之火,是必将燎原的星星之火。
一个周末的傍晚,林婉茹带着谢文渊去了位于兰家坪的中央医院,看她平时工作和给医护人员上课的地方。医院条件依然艰苦,但井然有序,医护人员们脸上洋溢着一种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林婉茹指着一些用土法自制的手术器械和代用药品,向他介绍着同志们如何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救治伤员。
“在这里,我更深切地体会到,革命不仅需要枪杆子,也需要手术刀,需要知识,需要唤醒民众。”林婉茹对谢文渊说,眼神坚定,“无论在哪里,用什么方式,我们都是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谢文渊深深点头。他看到了婉茹的成长,看到了她在革命熔炉中锤炼出的更加成熟、坚定的革命者风采。这让他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一个多月后,研讨班临近结束。中央的指示也下来了,鉴于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对干部的需要,谢文渊将被派往新的岗位,负责开辟和巩固新的抗日根据地,任务更加艰巨。而林婉茹,也因为其在医疗和宣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