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随后,又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派出一位以胆大心细著称的敌工干部,携带他的亲笔信,潜入敌据点。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谢文渊在指挥部等待着消息,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节奏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这次行动风险极高,一旦失败,不仅前功尽弃,还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他不由得想起在延安时,与婉茹讨论过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策略,此刻正在实践中接受严峻的考验。
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派出的干部才风尘仆仆地安全返回,带回了成功的消息:伪军中队长已被成功争取,约定在三天后的午夜,以其部队换防为名,打开据点大门,接应我军里应外合。
三天后的夜晚,行动按计划进行。谢文渊亲临前线指挥。当信号火把在据点碉楼上划出约定的弧线时,埋伏在外的部队如猛虎下山,迅速冲入据点。战斗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大部分伪军在队长的带领下放下了武器。此役,不仅拔除了一个楔入根据地的钉子,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震慑了周边的日伪势力,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
战斗结束后,在清理战场时,谢文渊看到了那位率部起义的伪军中队长。那是一个面容憔悴的中年人,眼神中带着解脱,也残留着一丝惶恐。
谢文渊走上前,郑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欢迎你回到中国人民的抗日阵营中来!”
那位前中队长愣住了,随即眼眶有些发红,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只是深深地鞠了一躬。
站在被攻克的据点高处,眺望着远方在晨曦中渐渐清晰的太岳群山,谢文渊心中感慨。这片土地,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也正在孕育着新的希望。军事斗争的胜利是基础,但真正的根基,在于赢得人心,在于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看到光明的未来。这过程充满了荆棘与险阻,需要智慧,需要耐心,更需要坚定的信念。
他从怀中取出林婉茹绘制的那幅地图,在上面代表这个分区的位置,用力画上了一个鲜红的、代表巩固与胜利的标记。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太岳山的新篇章,还需要用更多的汗水、智慧,甚至鲜血去书写。但他坚信,方向已然明确,道路就在脚下,星火终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