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鸟枪法”,族人无需理解原理。他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将适量的铀云母研磨成粉,选择少量粟米种子与云母粉末共同保存。种植时专门开辟一小块试验田,不断的对变异种进行选育。
粟米属于禾本科,含有丰富碳水但蛋白质缺陷较大,所以必须同时补充种植一定量的大豆。
此外禾本科植物的生长相当消耗土地的力量,一直种下去很快土地会寸草不生。而豆科根系的根瘤可以起到固氮作用增强土壤肥力。所以两者进行轮种,将有效延长土地的使用寿命。
某些文明就是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在新土地上种玉米种得好快乐哦。殊不知按照他们那个耕种法,那些新土地最多还能坚持一百年。
豆子的好处很多,除了果实,其全株都可食用,也是上好的畜牧饲料。可是现在的野生豆,各种一言难尽。
首先,野生豆居然是藤蔓植株,必须攀附其他植物才能生长。
更致命的是野生豆毒性较强,采集下来的果实必须长时间浸泡,彻底煮熟才可食用。
最后设计出一个方案,将豆子和苎麻种在一起。苎麻植株强韧高大,而且被豆苗攀爬也不影响产量。
第三种核心作物大麦的选择,则是另一套逻辑。和豆与粟不同,大麦是“秋播作物”。秋天播种下去,次年夏季成熟。
这个时间节点,恰好是粟米和豆子尚未成熟,储存的粮食即将耗尽的关键节点。这时候有一垄大麦保底,就是续上最后一口气,直到坚持到粟米成熟。
此外大麦完全不挑生长环境,抗旱抗寒,可以种植在非常贫瘠的土地上,植株同样是优秀饲料。如果遇到大旱或者严冬,那么大麦就是保命粮。
就算丰收大麦吃不掉,还可以用来酿酒,完全不会浪费。
所以这是一种“保底作物”,在靠天收的农业时代,大麦就是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险。至少在红薯出现之前如此。
从陆远一行抵达少华部落开始,就一直要求族人注意采集保留这三种作物的果实。其中颗粒饱满不易脱落的果实被保存下来,其他吃掉,这是作物驯化的起点。
在成功烧制陶罐后,这些宝贵的野生种子被小心存放在陶罐中。为了防水防潮,陶罐中还加入一层厚厚的草木灰,这是种子的储藏工艺。
准备种子只是农耕的第一步,对田地的准备同时开展。
首先是选址,农田必须选在向阳、平坦、通风、土层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