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活在客家,但真的不是客家人。
我母亲是衡南县人,我父亲是长沙苏家托人。
他们都不是客家人。
他们的父母也不是客家人。
唯一有点例外的,就是我母亲的养母是客家人。
我母亲三岁的时候,被养母收养了。
我父母结婚后,把家安在这条街上,我就成了客家人。
吃客家饭,穿客家衣,说客家话。
客家人其实是非常排外的,是分宗族势力的。
因为我们没有亲戚,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所以备受歧视。
当然,说没有亲戚也不正确。
至少我母亲还有一个养母。
我们叫阿家。
她们的关系非常差。
差到什么程度?
从我记事之日起,她们之间就没有说过一句话。
没有,真的没有。
几十年过去,她们都是分开吃。
你吃你的,我吃我的。
阿家是一个人过,我母亲带着我们五兄妹过。
我们没有成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阿家一个人,日子过得非常舒适。
她之所以舒适,是因为她做得一手好吃的米豆腐。
米豆腐是客家人特有的小吃。
它是用大米磨成米浆,然后熬制成豆块,切碎在锅中煮熟,放上各种调料,就是一碗香气逼人的米豆腐。
制作米豆腐不难,难的是各种调料。
阿家熬制的酱料用的是上等的豆瓣,里面放上盐和味精,出锅之后会散发一股浓郁的清香味,我们的口水往往会不自觉地流出来。
她在家里开了一家米豆腐店,生意好得惊人。
我们的街上每个月会逢四场墟。
逢墟这一天,四面八方的客家人就会赶来购买东西。
中午时分,阿家的店就会挤得水泄不通,不到二个小时就会销售一空。
她不是不想多卖,而是没办法。
因为我母亲不会帮她,我也不会,因为磨米浆是人工在石磨上磨,苦干活,我才不干呢。
阿家只好一个人干,毕竟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只能是干多少算多少。
当时米豆腐的价格是二毛钱一碗,一个月下来,也有百把块钱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