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勇闯原始利民村(4)

我首先想到的是利民村。

因为这地方是最山的山区,应该是蝗虫重灾区。

在一个亲戚的介绍下,我租了一个姓邱的摩托车去利民村。

当时此人正在建房,接待我的是村党支书记,具体姓名不记得了。

他非常自豪地说,这户人家建的是红砖屋,是我们村第一栋红砖屋。

的确,客家人的房子都是泥巴屋,红砖屋是当时最高等级的房屋,是有钱人的象征。

他带我参观了蝗虫事发地,并讲了许多虫灾故事。

我又采访了当地农技员,询问当地虫灾情况。

当然,我采访了乡党委书记肖书记。

他提供了许多当地政府抗虫防虫的经验介绍材料。

但我的兴趣点不在这里。

来之前,我已经跟新周报沟通好了,他们要我以新周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去采访,稿件写好后,我立刻传给了他们。

他们看后,表示马上用,但我心里又打起了小九九,我希望家乡的报纸也采用这篇稿子,于是,我又传给株洲晚报。

株洲晚报的编辑看后,表示发整版,并要我把银行卡号发给他,准备发稿费。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株洲晚报没有发,原因是市宣传部审批没有通过。

其实,我很清楚,我的稿件只是单独地报道虫灾,没有报道当地政府抗虫救灾的事迹,这种稿件在市报肯定不能发。

当然,新周报发了,并且是以新周报特约记者名义发。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发了这一期的新周报,之后意外停刊,其中内情不宜公开,结果我成了中国史上最短命的特约记者。

还有一个客家人的事也值得说说。

我在亲戚家吃饭的时候,有人说起了一个人,他姓郭,以前伪造假币判刑,现在在搞工艺品。

我虽然搞新闻报道,但也写纪实稿。

当年纪实稿火遍大江南北,知音、家庭等杂志需要大量的纪实稿,并且是千字千元。

非常高了,一篇六千字的纪实稿就有六千元,而我当时的工资只有几百元,自然,我加入其中。

现在听到这个信息,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姐夫尹观华的带领下,我采访了郭先生。

采访很顺利,他向我介绍了有关情况,回长沙后,我只用一天时间就写出了初稿。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