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而行。
当然是以前,不是现在。
为了对抗天灾人祸,客家人一般以姓氏为单位居住,当然有混居,但大家下意识之中,还是觉得同姓氏最亲。
是自己真正的亲人,可以依靠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以姓氏为单位的祠堂就运用而生。
历史上的祠堂作用非常大。
由于生活在深山之中的客家人处于无政府状态,祠堂就行使了这职权。
任何人家生有男丁,必须去祠堂上户口。
客家人的规矩是上男不上女。
女儿是外嫁之人,是泼出去的水,只要结婚,女儿就不是娘家人,即使回娘家,也是以客礼相待,不再是家庭成员。
自然,她们就不能再享受宗氏之待遇。
历史上的祠堂还是有许多好处的。
一是可以集全姓氏之力,帮助同姓人家解决各种生活困难。
比如建房,婚丧嫁娶等等。
客家人建房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客家人居住在山区,冬天异常的寒冷,所以客家人都建造泥巴屋,屋墙有一尺多厚,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花二个多月才能造好,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些以姓氏为单位的祠堂就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
在祠堂族长的号召下,全族可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完成这壮举。
二是祠堂可以共同对付外部入侵,同时也可以解决内部纷争。
外部纷争就不用说,客家姓氏内部也会产生各种矛盾,祠堂就可以从中调解,公平公正处理内部纠纷。
三是,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家族里的一面旗帜,也是一种精神象征。
只要祠堂在,家族的精神力量就在,无论家族成员身处可地,有了祠堂这面旗帜,大家的心自然就会归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团结力。
团结力不能飘渺虚无,是需要有实物作支撑的。
祠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家族的根,家族的灵魂所在。
在鄙人印象中,桃坑有两个祠堂让人念念不忘。
一个是范家祠堂。
它地处桃坑的范家里,历史上应该是范氏家族成员居住的地方。
另一个是罗家祠堂。
它位于坑口街尾。
罗氏家族是桃坑客家人一个非常大的家族,人口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