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客家作家眼中的祠堂(2)

,就是土客籍的界限。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

这个土籍人就是本地人,客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客家人。

因为客家人是外地人,无田无山,为了生存下来,自然会与本地人争田争山,表现最激烈的就是客家人袁文才和王佐。

他们拉起了一支客家队伍专门与当地土豪地主作对,专门打土豪,抢土豪的家产。

其实,所谓的客家人不单指茶陵,还包括炎陵、宁冈、井冈山等地方的客家人,人数有几十万。

在长期演变过程中,也不是所有的客家人都是无田无山,有的客家人慢慢地成了当地大富翁,如茶陵桃坑民团头目罗克绍,家里不仅有钱,而且还有一座兵工厂。

客家人都居住在深山老林中,有一杆枪都是非常牛逼了,况且还有兵工厂。

这是实力超群的象征。

自然,客家人就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以姓氏为单位的家族性团体。

人都是群体性动物,在自然界需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抱团取暖,客家人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就更需要抱团取暖。

而以姓氏为单位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既然同姓宗人都聚集在一起,自然需要一个议事办事的场所,在这个背景下,宗氏祠堂就应用而生。

以前的祠堂,我指的是解放以前的祠堂,其实在行使着某些政府的职能。

比如,山寨里哪户人家生了孩子,就必须去祠堂上户口,记入本族户头上。

客家人的规矩是记男不记女。

这与中国传统习俗相符。

在大家传统的认知里,只有男性才能继承家族的血脉,而姓氏是唯一的依据。

在我们现代社会里,也是如此。

男女组成新的家庭,所生的孩子,一般都随父姓,也就是说,这些孩子继承夫家的血脉。

当然,现在稍为有一点变化,就是很多家庭的子女,有的也随母姓。

以前,随母姓的孩子,这个人的父亲必是上门女婿。

上门女婿是居住在女方家的,劳动所得归女方所有,生老病死也由女方负责,也就是说,这个上门女婿其实就是女方家庭的正式成员。

历史上的上门女婿社会地位比较低,如果女方父母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