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十二章:一个渴望改写客家命运的人(2)

人,样样都要操心,有时操碎了心也不一定有效果。

不过,在他的努力下,蚊香厂还是办起来了。

执照到手了,注册的两个"金象"和"丽卉"商标也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的批准。

所有的人员全部到位,生产出来的蚊香产品也获得了优质称号。

二条生产线每月大约可以生产一万箱蚊香,他还开发出了无烟蚊香。

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首先市场出了问题。

客家人并不认可这个蚊香。

不认可的原因是因为没钱。

山里客家人生活都非常清贫,几毛钱的蚊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再说,蚊香不是生活中的刚需,如果需要在米饭与蚊子作选择的话,很多人会选米饭。

蚊子咬几口,没问题,没有米饭,才是大问题。

当然可以销往城里,实际上,他的目标也是城里,但从山里运往城里,需要一大笔运费,与其它蚊香厂相比,他们在价格上没有优势。

如果这个不是问题,另一个就是大问题。

蚊香是季节性产品,春夏季是销售旺季,冬季销量几乎为零,但生产却不能停。

这就需要巨量的资金。

依靠巨量的资金压库存。

尹观华记得当时有二十多万元,的确是一笔巨款,但真正运行开来,他就发现钱如流水,眨眼间没了踪影。

而蚊香回收款却慢得像蜗牛,自然工厂无依为计了,经营两年,生产线全面停工。

后来改制不成功,蚁香厂彻底凉凉。

这样的结果,很多人都不愿看到的。

尤其是当事人尹观华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这时,应该是他人生最至暗的时刻。

后来,他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效果都不理想。

他应该是桃坑客家人群中,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由于是第一个,第一次,注定在黑暗中摸索,失败也是大概率。

但我以为他没有失败。

他没有败的意义就在于,他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前行的标杆,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路,指明了大家前行的方向。

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后来许多客家人走出大山,开创了自己的事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