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语言特色,只要你生活在这个地方,就一定会讲当地话。
正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然而,我却是一个例外。
我生在茶陵,长在茶陵,却讲不出茶陵话。
不是讲不了,而是根本不会讲。
与茶陵人相见,要么讲英语,要么讲普通话,否则鸡同鸭讲,无法交流。
其实,英语我也讲不出,所以只能讲普通话。
我讲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是带塑料味的那种,但是能听懂,交流起来没障碍。
我身为茶陵人,为什么讲不出茶陵话呢?
很简单,我生活在茶陵的山区。
茶陵是湖南省的一个山区县,而茶陵人认为真正的山区是桃坑乡。
其他都不是。
而我正生长在这里。
这个山区生活着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群,就是客家人。
客家人只讲客家话,不讲茶陵话。
客家人是异乡人,不是原住民,所以与茶陵当地人格格不入,不仅生活习惯不同,就是讲话也不同。
比如,他们讲"瘦几",其实就是叔叔。
而我们讲叔叔,叫阿叔。
我们喊母亲叫"阿嫩"。
吃早饭叫"食朝"。
吃午饭叫"食咒"。
吃晚饭叫"食呀"。
历史上的客家人与当地人矛盾是非常深的,茶陵人一度把桃坑客家人视为异类。
他们称桃坑乡的客家人是山里人。
还有一种更厉害的称呼:"山里牯。"
在新华词典里,"牯"是公牛的意思。
"山里牯"就是山里公牛的意思。
不过也对。
住在山里的客家人长年与各种猛禽为伍,生活异常艰难,自己如果不像一头公牛,基本生存无望。
因为以前的桃坑就是一片原始森林,有老虎狮子之类。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还听说山中有老虎。
老虎是吃人的,所以我们小孩子非常的恐惧,如果我们哭闹的话,大人只要说一句:"老虎来了!",我们就会立刻止声,有时还会吓得躲进被窝里。
由于我们地处偏僻,在茶陵人的印象中,我们属于野蛮人,跟非洲食人部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