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英魂长眠,佑我大明(6)

张学颜本身也出身辽东,在辽阳做过巡抚,但大规模垦荒,是他离开之后的情况了,辽东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侯于赵必须要回京了。

辽东垦荒事,陷入了一个困局,一方面土地已经达到了壮丁的劳动极限,一方面需要继续垦荒,扩大屯耕面积。

明明已经到了劳动极限,还要垦荒,原因是还有源源不断的汉民涌入辽东闯关东,如果不垦荒,就会陷入旧田有主,新人无田可耕的局面。

“侯于赵说他还没写完深翻。”朱翊钧沉默了下,问道:“非侯于赵不可?”

侯于赵要在浙江写两本书,一本还田的翻身已经写完,一本防止还田令被破坏的深翻才写了一多半,侯于赵是个有始有终的人,他要写完,才肯回来。

“陛下,由不得他了,浙江局面已经趋于稳定。”张学颜仔细盘算了下备选人才,最终还是认为侯于赵最合适。

张学颜本来中意王家屏,但王家屏从未去过辽东,农垦局兹事体大,涉及到了天变这件大事,交给王家屏有失稳妥。

一般而言,衙司堂上官,要选个不懂的人做主,不能让懂专业的人负责专业的部门。

要让不懂律法的人去刑部,农业大臣不能真的懂农业。

这种潜规则就造成了朝廷就像是个草台班子。

可农垦局,不能如此胡来。

天变就像是悬在朝廷脑门上的一把利刃,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生死大劫,装不知道、粉饰天平,天变也不会消失。

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条京广驰道去解决,北方产出足够的粮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辽东受到天变影响较少,即便是天变仍然持续,辽东一年仍然能种一季粮,再加上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降水,辽东人少地多,能够有更多的农业剩余。

要让专业的人来管理农垦局,毫无疑问,作为辽东垦荒的发起人,侯于赵最合适。

“朕下旨到浙江,诏他回京任事。”朱翊钧思虑了片刻,还是选择了下旨。

这是个选择的问题,侯于赵已经在浙江又呆了三年之久,还田令已经基本稳定,换个巡抚也能继续,但辽东这事儿,确实需要他回来。

浙江的容错比辽东要高得多。

“陛下圣明。”张学颜松了口气谢恩归班,辽东这个垦荒事儿,需要一个度,新垦田亩和劳动极限的平衡,这得侯于赵回京把握。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