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535章:永平(5)

锦鲤甩了甩尾巴告诉他,“王景沿着河水流淌的方向,修建了新的河道。”

“我想去熟悉一下它!”

何博听后,便“哦”了一声,挥挥手让他自由摆尾去了。

他继续喝着美酒,在堤坝上欣赏风景。

神情姿态,

就像身旁的黄河一样从容自得。

秋风吹过,

夏日的喧嚣淡去,

一件惹人争吵的小事又被摆在了洛阳华丽宽大的朝堂上。

由于杞国使者的到来,想要诸夏天子给予自己一个名分,

惊讶于“祖宗还能这么认”的皇帝不得不下令,让朝中学者就太史公书的内容,进行公开的讨论。

前汉之时,这本书的传播受到禁止。

虽然看的人并不少,可公开展示或者评价,却是不太行的。

因为“私修国史”,本就是违背律法的事情,哪怕太史公是祖传的史官,也不能如此行事。

毕竟“国史”地位,犹如其名,是对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重要记录。

如何评价它?

如何理解它?

如何描述它?

对后面的朝代来说,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自然不能乱来,必须要缓修、慢修、有水平的修,才能对前朝“盖棺定论”。

你一个小小的史官,仗着家里祖传的史料,怎么就可以越过朝廷,以个人的身份,去定义前面的朝代呢?

而且一下笔还收不住话,一路顺滑的写到了当时天子的头上!

你是真不怕死啊!

许多生活在武帝之后,已经习惯于大一统荣耀、稳定,以及君主权威的学者都在私底下表示:

“武帝的脾气还是有些柔软了。”

“这样蹬鼻子的指摘,竟然还允许这本书得到流传,太史公本人甚至只受了绝育之刑。”

当代的著名史家班固更是认为,太史公书由于是私人所著,自有其片面、个人的观点在,这是不符合很不妥的。

总而言之,

当皇帝的命令下达,早就憋了许久的各路学者,纷纷表达起了自己的意见。

自古文人相轻。

太史公书写的好吗?

其实是很好的。

内容丰富,文辞优美,描述生动,还开创新的修史体例。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