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02章 少年气(二合一)(5)

奉畑第一次提出要给常浩南申报五四奖章的时候,打的算盘本来是以此拉住后者,再借着近水楼台的优势,等对方毕业之后争取让他直接入职。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常浩南在随后四个月时间里玩了一波大的,导致这个名字在国防科工委系统内部的高级别人员里面很快扩散开来,盯上他的眼睛相比之前已经多出来了不知道多少倍。

一方面,这个五四奖章推荐对于常浩南的重要性,一下子就掉下来了——你601所不推荐,有的是人排队等着推荐。

另一方面,饶是他杨奉畑胆子很大,但面对这么多同行,也有点怕犯众怒。

总之到了和常浩南打电话的这功夫,他已经完成了一次自我和解,选择了退而求其次。

毕竟以对方的能耐,只要能在他们的项目上多花点心思,不说直通大结局,至少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常浩南自然也能猜到杨奉畑的心思。

这种事情,说起来也算是双赢。

虽然他更希望自己能开发出一些工具,或者方法论性质的东西,以更水露均沾的方式推动华夏的科技和工业发展

但项目嘛,肯定还是要做的。

技术工作是他的立身之本,哪怕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地位,也绝对不能丢。

更何况到现在为止,常浩南还没有独自统领一个项目的经历。

在工程领域上,这终究是个短板。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这种行业内按部就班的规则会限制真正天才的发挥。

其实不然。

哪怕开局满级号,也依然是需要成长的。

更何况直接参与项目会带来很多便利性。

别的不说,就拿他最近一直在研究的多物理场仿真课题为例。

哪怕他过段时间真的把软件做出来了,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如何推广。

靠行政命令当然是一种办法,但是论效果,绝对比不上他亲自下场,用自己的软件完成一个大项目来的震撼人心。

成功经验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比一百个院士的表态都有用。

就像常浩南最早的成果,也就是新舟60项目衍生出的那个机翼常氏模型,如今几乎已经在整个航空工业系统内部推广开来,如果不是还有保密需求的话,恐怕其它行业也会开始采用。

杨奉畑之后的连续几个电话,对面都是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