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650章 7nm时代,我们来了!(2)

安全的观察距离,“arf1800,我们自己的深紫外光刻机。”

他指向设备,开始介绍,语速平稳却透着自信:“这台机器,光源、掩膜台、对准系统、控制系统,都充分继承了前代1500型和1200型的成熟设计理念和操作逻辑,并做了大量优化。尤其是光源的稳定性和对准精度,提升显著。”

他眼神中带着感激地看了一眼常浩南:“我们的工程师团队全程参与了上沪微电子的组装调试,对它的‘脾气’摸得很透所以这次产线升级和人员培训非常顺利,也比预期更快地克服了最后的一些技术问题。”

就在这时,一盒承载着希望的硅晶圆基底,通过自动物料传输系统(amhs)的机械臂,平稳地运送到了f-3产线的起始工位。

常浩南还记得自己上次来到这里时的场景。

这些晶圆比他之前看到的要大上一圈。

“这是12英寸晶圆吧”常浩南问道,“上次你们跟我提过的新硅片厂,已经投产了?”

“常院士好眼力!”

吴明翰赞道,脸上笑容更盛:

“arf1800的高分辨率和高生产效率给我们省下了不少资源和精力,所以这次我们同步升级了f-3产线的晶圆处理系统,全面兼容12英寸晶圆。大尺寸晶圆能显著提升单次生产的芯片数量,降低成本,这也是国际主流的方向。”

众人的视线随着逐个铺展开来的晶圆在整条产线上不断转移着——

晶圆首先进入全自动清洗和前烘设备,去除表面污染物和水分。

接着是氧化炉,在晶圆表面生长一层薄而均匀的二氧化硅。

随后,晶圆被送入关键的匀胶机。

高速旋转中,粘稠的光刻胶被精准地涂覆在晶圆表面,形成一层厚度仅有微米级别的均匀薄膜,接着前烘氧化进一步去除溶剂,固化胶膜。

对于华芯国际而言,这些步骤都已经相当成熟。

但所有人仍然屏息凝神,生怕稍微粗重些的呼吸影响到某个细微参数,或是引得机魂不悦。

完成了所有前道准备的晶圆,终于被机械臂小心翼翼地送入arf1800光刻机的内部。

几十颗心齐齐提了起来。

但也只能干着急。

光刻过程都是在设备内部完成,根本没办法直接目视观察。

众人只能听到低沉的嗡鸣声节奏发生变化,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