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第181章 航天工程的困境(3)

跟航天的接触更是不在少数,他就需要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回答了。

看似简单,实际上很考验他的全面性思维。

只能说不愧是老院士,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不是能随便答上的问题。

“小时候看东方红卫星的纪录片,我总以为那些轨道是上帝用圆规画的,后来读到钱老归国时在邮轮上推导弹道的典故,才明白轨道不是画出来的——是算出来的。”

洛珞先是说了个看似跟问题无关的事。

“就像这个矿泉水瓶”

说着,他突然抓起讲台上的矿泉水瓶,轻轻按压了下去,瓶子顿时处于一个绷紧的状态。

“临界压强突破时,任何局部应力都会导致崩溃,但若是把材料强度提升5%,就能多承载42%的燃料——这正是我们现在的困境。”

“您看这个128g的存储器,明明能装下整个空间站的图纸,但接口还是usb2.0。”

洛珞从电脑上拔下了一个u盘,举起来说道。

随着洛珞的回答结束,礼堂里顿时响起了一阵嘈杂的议论声。

今天到场的物理教授自然不用多说,即便是数学方面的也多是微分方程一派,对于应用数学也多少有些涉猎。

只是前面的回答他们还可以理解,洛珞指的显然是材料方面的提升困境。

但后面举的那个例子,他们就一头雾水了。

与此同时王院士的眼镜片闪过一道白光。

只有前排几位老者听懂了隐喻,洛珞的意思是,基础研究的突破,永远比应用工程慢半拍。

这小子想强调的不只是材料的突破问题,更重要的是基础研究的突破,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尚未成熟的计算材料学。

他之前给长征五号设计的数学模型,也属于其中一种。

换言之,这小家伙这番回答其实是在推销自己。

表示航天工程的最大困境,正需要他这样的人来解决呢。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