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60章 不同的应对方式(3)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说不定他这边刚拍完戏,其他两个基地就有捷报传出了呢。

洛珞在京城的基地只待了三天时间,试验的方向已经确定,剩下的除了磨时间,短期内他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剩下的就看他在拍完戏之前,团队能够把试错进行到哪一步,又能给他省下多少积分吧。

他的第二站乘坐飞机直抵合肥。

合肥光机所的高能激光实验室内,气氛则是另一种紧绷——巨大腔体在无影灯下泛着冷硬的银光,如同激光本身,聚焦而炽热。

陈光华院士指着光谱仪上那距离目标阈值还有一段清晰空白的能量峰值曲线,以及激光晶体生长区几个因高能冲击出现细微裂痕的昂贵样品。

“同步抖动和水锤效应确实按您之前的思路改进了不少。”

陈光华语调沉稳,但紧锁的眉头透露着压力:

“但增益介质的硬骨头啃不动。晶体生长工艺决定了它目前的上限,抗冲击性到了瓶颈,峰值能量上不去,亚毫秒级的点火精度也无法保证,频繁测试下裂纹成了致命问题。”

“我们试遍了已知的高压合成路线,短时间有点束手。”

洛珞仔细检查了最新的激光参数和晶体检修报告。

激光点火系统,涉及极端光物理、材料科学和精密工程的高度耦合,即使是他也感到棘手。

方案的理论框架他给了,关键的难点在于工程实现的极限突破。

“陈院士”

洛珞的指令简洁明确,“继续用‘星火’的极端环境材料性能数据库模拟碰撞,穷尽所有可控的生长条件变量组合进行优化。”

“同时,时间校准专项组继续深入,确保系统其他部分的精度不拖后腿。晶体和能量的问题”

他看向陈光华,这是对一位顶尖工程科学家能力和其团队智慧的信任考验:

“我只能期待您和团队能在这里创造出属于你们的奇迹,我们所有人都在等着这束‘点燃太阳’的火种。”

并非没有系统外力能直接作用于此,但这条路,他更加期待陈光华的团队能靠自身的血汗和不懈的推演实验去趟开。

最后一站,则是沪上基地深处,李卫国工程师的微型高强超导磁体集成测试区。

虽然已经快要入冬,京城都已经开始结霜,眼看就要下雪了,但沪上的天气才刚刚转冷,甚至在洛珞到来之前刚下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