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百二十八章 非遗里的中国(2)

产品进行最后的优化,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

徐佳莹的苏州古艺:那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书稿也已经完成,正在联系出版社。

“工艺青苗计划”的第二期培训也即将开班,已经有上百位年轻人报名申请。

王丽站在庭院里,看着眼前忙碌而充满活力的景象,心中满是骄傲和感慨。

她想起当初投资“苏州记忆”项目时的犹豫,现在看来,那真是她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她参与到了一项有意义的事业中,为传统工艺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邢梦洁抱着呆胶布,看着院子里来来往往的游客和学员,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呆胶布已经成了“古艺新境”的明星,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和它合影,它也总是温顺地配合着,仿佛知道自己是在为传统工艺的传播做贡献。

周慧看着自己和团队的设计成果,心中满是成就感。

她计划将“苏州记忆”的模式带回乌镇,结合乌镇的水乡文化,打造属于乌镇的非遗文创品牌,让更多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

徐佳莹和苏木并肩站在玉兰树下,看着庭院里的一切,相视而笑。

姨婆拄着拐杖,慢慢走到他们身边,看着满院的年轻人,看着那些蕴含着传统工艺精髓的产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知道,这些老手艺不会再消失了,它们会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阳光透过玉兰树的枝叶,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温暖而明亮。

这份美好与热烈,并没有局限在钮家巷的一方庭院里。

随着非遗里的中国专题节目的热播,“苏州记忆”文创项目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苏州乃至全国掀起了层层涟漪。

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一早,徐佳莹还在和周慧团队讨论“古艺新生”系列的包装细节,庭院门口就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

邢梦洁抱着呆胶布跑去开门,门外站着两位背着相机、拿着笔记本的年轻人,脸上带着礼貌的笑容。“您好,请问这里是‘古艺新境’吗?我们是苏州日报的记者,我叫李敏,这位是摄影记者张强。”

领头的女记者递上名片,语气诚恳,“我们看了非遗里的中国的节目,对‘苏州记忆’项目特别感兴趣,想过来采访一下,不知道你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