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百二十九章 火了(2)

统工艺和文化内涵。比如这款缂丝竹编收纳篮,既能用来装东西,又能作为装饰品。”

“这款苏绣榫卯台灯,既能照明,又能彰显主人的审美品味。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传统工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用品。”

李敏认真记录着,时不时提出问题:“那你们在挖掘传统工艺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徐佳莹想起了拜访蓝印花布吴匠人的经历,眼神变得温柔:“我们拜访过一位做蓝印花布的吴匠人,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做这行快五十年了。蓝印花布的染制过程非常复杂,要经过脱脂、裱纸、刻版、刮浆、染色、晾晒等多道工序。”

“而且全靠手工操作,非常辛苦。吴匠人说,现在年轻人都嫌这行又苦又累,赚钱慢,没人愿意学,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这门手艺就没人传承了。”

“后来我们把蓝印花布的纹样融入到文创设计中,开发了蓝印花布帆布包、围巾等产品,销量很好。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吴匠人时,他特别开心。”

“还主动提出要教‘青苗计划’的学员染制蓝印花布。现在已经有三位学员跟着他学习,吴匠人说,他终于不用担心手艺失传了。”

说到这里,徐佳莹的眼眶有些湿润:“其实很多手艺人都和吴匠人一样,他们一辈子坚守着一门手艺,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的手艺被更多人看到,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

张强一直在旁边拍摄,听到这里,忍不住说道:“这些手艺人的坚守真的太让人感动了,我们一定要把他们的故事好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匠心。”

接下来,李敏又采访了周慧、王丽、邢梦洁,以及沈师傅、周师傅等手艺人。

周慧分享了与“苏州记忆”项目合作的感受:“‘苏州记忆’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他们对传统工艺的敬畏和深耕。很多文创项目都是浅尝辄止,只追求表面的形式,而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去拜访手艺人,学习工艺细节,挖掘文化内涵,这种匠心精神是很难得的。”

王丽则从投资人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初衷:“我当初投资这个项目,并不是单纯为了赚钱,而是被佳莹和苏木的初心打动。我觉得传统工艺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不能就这样消失了。现在看到项目越做越好,不仅实现了盈利,还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做了实事,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