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成果和社会影响。
周慧团队负责制作申报视频,通过镜头展现工作室的运营情况、手艺人的劳作场景和文创产品的魅力。
邢梦洁则负责收集媒体报道、游客反馈和获奖证书等补充材料,丰富申报内容。
申报书的撰写过程并不顺利,光是修改就经历了十多个版本。
徐佳莹和苏木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确保申报书既能全面展现项目的成果,又能突出项目的特色和创新点。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项目的评选标准很高,我们必须把项目的优势和亮点充分展现出来。”徐佳莹说,“比如我们的‘工艺融合’模式、‘青苗计划’传承体系,还有文创产品走出国门的成绩,都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申报视频的拍摄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拍摄团队在工作室蹲守了半个多月,记录下了从清晨手艺人准备材料。
到游客体验工艺、购买产品,再到晚上团队成员讨论工作的全过程。
视频中,沈师傅专注地织造缂丝,周师傅耐心地教导学员,游客们开心地体验传统工艺,每一个画面都真实而感人。
为了让视频更具感染力,团队还邀请了专业的配音演员为视频配音,配上悠扬的苏州评弹背景音乐,充分展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切准备就绪后,徐佳莹和苏木带着申报材料前往北京参加评选答辩。
答辩现场,面对评委们的提问,他们从容不迫地回答,详细介绍了“苏州记忆”项目的情况。
“请问你们的项目如何平衡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商业盈利?”一位评委问道。
徐佳莹回答:“我们始终坚持‘传承为先,盈利为辅’的理念。传承是项目的根基,我们通过‘青苗计划’培养传承人,通过抢救性记录保护濒危工艺。”
“盈利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将大部分利润投入到产品研发、传承人培训和工艺保护中,形成了‘传承-创新-盈利-再传承’的良性循环。”
另一位评委问:“你们的文创产品走出国门后,如何让外国消费者理解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苏木回答:“我们在产品包装和宣传资料中,都配有详细的文化解读,用中英文介绍产品所采用的工艺历史和文化寓意。”
“同时,我们还与国外的文化机构合作,举办传统工艺体验活动,让外国消费者亲身感受工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产品背后的文化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