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百三十八章 任重道远(2)

很多读者在网上留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苏州的传统工艺,原来每一门手艺背后都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

“书中的工艺步骤图解很详细,我跟着学了简单的竹编,很有成就感。”

“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书,记录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为了让更多人能读到这本书,徐佳莹还走进了苏州的各大高校、社区和中小学,举办了多场读书分享会。

在分享会上,她结合书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了苏州传统工艺的历史和现状,展示了精美的传统工艺产品,还现场教大家一些简单的工艺技巧。

很多听众在分享会后,都对传统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要去“苏州记忆”工作室体验学习。

随着“苏州记忆”项目的不断发展,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文创品牌,更成为了苏州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工作室的运营越来越规范,团队成员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几十个人,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手艺人,也有充满创意的设计师,还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员。

大家各司其职,默契配合,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让苏州的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在平江路的石板路上,每天都能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拿着“苏州记忆”的文创产品,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他们或许不懂缂丝的“通经断纬”,不懂竹编的“一挑一压”,不懂苏绣的“虚实乱针”,但他们能感受到这些产品背后的匠心与温度,能感受到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的游客在工作室里体验了传统工艺后,还会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向身边的人推荐“苏州记忆”,让更多人了解苏州的传统工艺。

有一次,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在体验了苏绣之后,深受感动。

她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的传统刺绣,太神奇了!一根小小的丝线,在绣娘的手中就能变成精美的图案,每一针都饱含着匠心。‘苏州记忆’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会把这份美好分享给更多的美国朋友。”

她的帖子吸引了大量外国网友的关注,很多人都表示想来苏州体验传统工艺,购买“苏州记忆”的文创产品。

“苏州记忆”的成功,也为其他地区的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很多地方政府和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