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61 两只眼睛11(6)

人,处境都不是很安全。

录像带播放完毕,又一次进入了循环之中,看来禁闭室的录像带是会让病人反复观看的。

结合之前的规则,可以推断出一套理论。

第一个,就是关于认知污染。

这一层认知污染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他人或者自己身份的认知错误,另一个就是对人脸样貌的认知。

每条规则的第一句话都是讲述的事实。

包括但不限于“德爱医院只有8位病人”“德爱医院有且只有一位医生”“德爱医院没有穿蓝衣服的医生”等等。

但之后却出现了“如果遇到第9位病人”“如果遇到穿蓝衣服的医生”等矛盾的情况。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在于自己对其他人的身份认知发生了错误,从而把不是病人的人认作了病人,不是医生的人认作了医生。

这样一来,就会多出来病人,多出来医生。

还有一些情况比较特别,比如“关于医生”篇的第6条,遇到穿着蓝色衣服的医生竟还分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遇到穿着蓝色衣服的医生,第二种情况是遇到穿着蓝色衣服,自称为医生的人。

这两种情况的不同,根本就在于这里的“医生”是谁认定的。

若是“我”认为的医生,基于没有穿蓝色衣服医生这一点,可以推出“我”认知出现了错误,将非医生的人认作了医生,这是“我”出了问题,所以“我”应该按照规定,回去看自己的录像,改正自己的认知。

若是“对方”自称为医生,同样基于以上一点,可以推出是“对方”认知出现了问题,将自己“误认为”是医生,这是“对方”出了问题,让对方直接去地下室。

听起来似乎很怪异,但是精神病人不就是这样吗?

有时候,他们会把自己当做医生,又或者是什么别的身份。

录像带里讲述的,如果遇到这些情况将会怎么处理,其实就是以当时的角度,即自己生病了,或者对方生病了,应该如何去处理,所以才会显得有些正常,有些却颠三倒四。

如果录像带不以病人的主观世界来写,而是以现实世界来写呢?

假如被误认为是医生的蓝衣人是小明,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我”认知出现了错误,“我”将小明当做“医生”而不是“小明”,而规则却写的是遇到小明并且觉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