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民心所向,洪流滔天
凤主毛草灵于宫门前那番掷地有声的宣言,如同投入滚油中的水滴,瞬间引发了更为剧烈的反应。
“凤主不走!凤主亲口说了,绝不离开!”
“誓与凤主共存亡!”
消息以比之前更快的速度,伴随着百姓口耳相传的激动与确信,如同涟漪般从凤栖城向外急速扩散。
不仅仅是都城,邻近的州府、乡镇,乃至偏远的村落,凡是有驿道相通、有商旅往来的地方,都在短短数日内获悉了这一消息。十年凤主治世,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丰足,更有精神上的归属与认同。对于广大百姓而言,凤主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宫廷贵胄,而是那个带来良种、改进农具、兴办义学、减免赋税,让他们能吃饱穿暖、看到希望的“活菩萨”。
各地开始出现自发性的集会。乡绅耆老带头,百姓们联名上书,按上密密麻麻的红手印,派遣代表,日夜兼程赶往凤栖城,要将万民书呈递御前,表达挽留凤主的赤诚之心。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除了日常的商旅,更多了许多面容朴实、眼神坚定的百姓代表。他们风尘仆仆,却目光炯炯,怀中紧紧揣着被视为比性命还重要的请愿书。
凤栖城内,宫门前的广场虽已被官府疏导,不再聚集大量人群,但每日仍有百姓自发前来,远远地朝着皇宫方向叩拜,或是将带来的瓜果、点心恭敬地放在宫门外指定的区域,以这种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凤主的爱戴与支持。
甚至有一些激进的年轻学子,在国子监外静坐,高声诵读称颂凤主功绩、驳斥大唐无理的檄文,引得无数路人围观附和。
这股由下而上、汹涌澎湃的民意洪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不仅让唐朝使团感到压力巨大,也让乞儿国朝堂上那些心怀异志者,不得不重新掂量行事的分寸。
二、朝堂暗涌,各怀鬼胎
与民间几乎一面倒的呼声不同,乞儿国的朝堂之上,暗流愈发湍急。
宰相慕容恪与兵部尚书等一众重臣,坚定地站在轩辕毅和毛草灵一边,积极执行着“拖延”与“示强”的策略。慕容恪亲自前往驿馆,与崔明远周旋,言辞恳切却又滴水不漏,以凤主需要静养、朝议需要时间为由,将正式回复的日期一推再推。兵部则雷厉风行,边境军队调动频繁,京畿演武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一股肃杀之气开始在军中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