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些重重阻碍,林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深知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播策略,思考如何更好地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克服这些阻碍,让新型丝绸技术真正在各民族中落地生根。
面对技术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碍,林羽深知,若想让新型丝绸技术真正在各民族中落地生根,就必须逐一克服这些困难。
为了帮助工匠们更好地理解技术,林羽决定改变教学方式。他不再仅仅依赖于口头讲解和书面资料,而是增加了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他在工坊里设置了专门的教学区域,摆放了多台新型织机和各种染色设备,让工匠们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技术的精髓。
在操作新型织机时,对于那些难以掌握提花程序的工匠,林羽会站在他们身后,手把手地指导,一边操作一边详细地讲解每一个步骤的原理和要点。他会说:“你看,这个提花杆的动作要和脚踏板的节奏配合好,就像跳舞一样,要有节奏感。当脚踏下时,提花杆就提起相应的经线,这样才能织出正确的花纹。”他还会让工匠们先从简单的花纹开始练习,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
针对染色工艺中染料配比和化学反应的难题,林羽专门准备了一系列的实验演示。他会在工匠们面前,精确地称量各种染料,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调配,然后将丝线放入染缸中进行染色。在染色过程中,他会仔细观察染料的变化和丝线的上色情况,并向工匠们解释其中的化学原理。他说:“你们看,这种染料和丝绸中的蛋白质纤维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化学键,所以颜色才会如此鲜艳持久。如果染料的配比不准确,或者染色的时间和温度不合适,就会影响染色的效果。”通过这些直观的实验演示,工匠们对染色工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染料的使用方法。
为了消除文化冲突带来的误解,林羽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融合。他会在传授技术之前,先了解当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观念,然后将丝绸技术与这些文化元素相结合,让技术更符合当地的文化需求。
在面对崇尚自然、自由的游牧民族时,林羽会向他们介绍新型丝绸技术中一些简约、自然的设计理念,强调丝绸不仅可以制作出精美华丽的服饰,还可以制作出舒适、实用的日常用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