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正式拉开帷幕,双方代表围绕着核心议题展开了激烈而紧张的交锋。在领土归属这一敏感问题上,双方立场坚定,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得仿佛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点燃整个空气。
一方坚持认为,某些边境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自己国家的领土,理应无条件归还;而另一方则针锋相对地强调,在战争中实际控制的区域,理应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双方各执一词,纷纷引经据典,试图从历史渊源、地理边界、民族分布等多个角度,全面而有力地证明自己的主张。
林羽深知这样僵持下去对双方都无益处,他凭借着广泛的人脉,迅速联系到双方阵营中一些德高望重且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些人物或是在学术界有着极高威望,对历史和地理有着深入研究;或是在民间备受尊崇,能凝聚起民众的力量。
林羽诚恳地与他们沟通,阐述当前谈判陷入僵局的危害以及和平达成协议对各方的好处。在这些人物的劝说和引导下,双方代表的态度逐渐有所松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愿意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探讨领土归属问题,为谈判的继续推进带来了新的转机。
贸易权益的争论同样激烈而复杂。关税税率的高低、贸易配额的多少、市场准入的条件等问题,每一项都直接关乎着双方的经济利益和未来发展。一方希望大幅降低关税,扩大丝绸等商品的出口,以此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另一方则出于对本国市场可能受到冲击的担忧,坚持维持现有关税水平,并对进口商品设置严格的配额限制。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谈判桌上充满了火药味,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利刃,试图在对方的防线中撕开一道突破口。
随着谈判的逐步深入,局势愈发紧张,双方陷入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代表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焦虑,会议室里弥漫着压抑而沉重的气息。此时,林羽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尽快打破这一僵局,否则整个谈判将功亏一篑。他凭借着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积累的广泛人脉,迅速展开行动。通过一位与对方有着密切联系的商人,他了解到对方在丝绸贸易上的一个关键需求——他们急需大量高品质的丝绸,以满足国内贵族和富商的迫切需求,但又对供应的稳定性心存疑虑。
林羽心中一亮,他深知这是一个打破僵局的绝佳机会。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一个以丝绸贸易为核心的新方案: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丝绸贸易合作关系,中国方面保证提供稳定且高品质的丝绸供应,并且在丝绸的品质、价格和交货时间上给予对方一定